二十六卷首一卷。清李书吉、王恺修,蔡继绅纂。李书吉,江苏常熟人,举人,以孝廉作宰,通诗书。旧志始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县令王嘉忠修,邑人王天性纂,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三度重修。县令李书吉虑
五卷。清雷浚辑。雷浚(1814-1893)字深之,一字广文,号寓楼,又号甘溪,江苏吴县人。通小学,精校雠。尚著《说文外编》、《说文引经例辨》等。是编以通俗韵书失收之字甚多,因用《古经解钩沉》、《小学钩
四十九卷。元方回(1227-1306)撰。方回生平详见《续古今考》辞目。是书选唐、宋两代之诗,分四十九类,所录皆五、七言近体,故名律髓。自序称“取十八学士,登瀛洲,五星聚奎之义”故曰瀛奎。其大旨为排斥
一卷。明李文秀撰。李文秀,昆明(今属云南)人,黔宁王沐英府中太监,生卒及事迹不详。《钟鼎逸事》一书主要记述黔宁王沐英逸事,前列祠堂碑记三篇,然后是言行拾遗录十一条,每条之后皆附有李文秀论,书末附唐愚士
三卷。清李调元(1734-?)撰。调元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墨庄、童山蠢翁,绵州(治今四川绵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著作尚有《雨村曲话》、《制义科琐记》、
三卷。清陈撰(约1736前后在世)撰。陈撰,字楞山,号玉几。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乾隆初年举博学鸿词不就,工书画,精鉴赏,游于江淮间。一生穷悲寡合,其诗多凄断怨咽之音。本编收入均是其中年所作。首为《绣
一卷。旧本题为汉马融(79-166)撰,郑玄(详见《周易乾凿度》)注。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学家。曾任校书郎、议郎、南郡太守等。他遍注《周易》、《尚书》、《毛诗》
一卷。明姚舜牧(1543-1622)撰。舜牧,详见《易经疑问》条。该书认为,《孝经》语意联贯,不应分章,尤其不宜立章名。因全部删去。其诠释之文皆老生常谈,无新意。该书亦认为经文多出汉儒附会,或有义不接
二十卷。清李锡书(详见《四书臆说》)撰。是书乃李锡书晚年所作。认为前儒言孔子集群圣之大成,朱子集群儒之大成,四书乃圣人之大成,集注章句乃朱子之大成。故是书以“大成”为名。首载朱子年谱,尊朱注,不载朱子
无卷数。明朱健(生卒年不详)撰。朱健字子强,进贤(今属江西省)人。天启元年(1621)举人,授邵武推官,坐冤诬死。朱健博文强记,与其弟给事中朱徽,晨夕淬励,期以著作名当世。“时人尝以二朱比之宋之轼、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