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密庵集

密庵集

八卷。明谢肃撰。谢肃,字原功,浙江上虞人,生卒年不详。少与唐肃齐名,时称“会稽二肃”。元至正末,张士诚据吴,谢肃慨然入见献偃兵息民之策。明初,隐于乡里。洪武十九年(1386)举明经,授福建按察司佥事,后以事下狱死。《明史艺文志》、集竑《国史经籍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俱载谢肃有《密庵集》十卷。而传本久稀,藏书家罕著于录。惟《永乐大典》中所收谢肃《密庵集》八卷。其时谢肃没未久,而姚广寿等已录其遗集,与古人同列,知当时即重其文。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谢肃初谒贡师泰于吴山仰高亭,时贡方奉诏漕闽广粟,当泛舟大海,因与同载至海昌,留居州北,执经问难。凡一诗之出,一文之就,折衷论议,必当于理乃己。谢肃之学问渊源,实出师泰。集中《题天风海涛亭诗序》云:“用先师尚书贡公玩斋所咏诗一句为起,以仰止于公。又《师泰遗集》亦谢肃所刊行。均惓惓不忘其本。故所作古文词、格律具有法程。其在淮州寄人一诗,载所与同征修礼书者有张绅、杨翮等十人之名,为《明史·礼志》所未及。又《送行人蔡天英颁琉球周王印宝一诗》。考之《明史·外国传》,但有赐中山、山南、山北三王镀金银印一事,而不言曾遣行人。凡此之类,于考史尤有所裨益。故采掇编次,厘为八卷。戴良《序》说:“密庵五言古,则本之魏,歌行则遵李、杜,近体则祖少陵。他若山川之离合,土地之沿革,人物之废兴,可以正史策之讹谬补志之缺略,纪行之诗,可谓盛矣”。现有《永乐大典》本存世。

猜你喜欢

  • 坊记新解

    不分卷。廖平(1852-1932)撰。廖平,字季平,原名登廷,字学斋。四川井研(今四川井研县)人,清末民国时期经学家。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恩科进士,历官龙安教授、松潘教授、射洪训导。曾受业于王闿

  • 读易笔记

    二卷。清方宗诚撰。方宗诚字存之,桐城人。曾官枣强知县。治宋学,工古文辞,著有诸经笔记各若干卷。此书即其中一种。由于作者致力于理学研究,以程朱理论为依据,故在此书中纯以程颐《易传》及朱熹《周易本义》为宗

  • 古香山馆诗存

    三卷,清彭洋中(1803-1864)撰。彭洋中字彦深,号晓杭。湖南湘乡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官至四川潼川府知府。彭洋中有济世之才,其任邵阳学官时,颇著勤劳。晚宦潼川知府半年,勤政爱民,潼川人称

  • 潜书

    四卷。清唐甄(1630-1704)撰。唐甄原名大陶,字铸万,后更名甄,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人。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官山西长子县知县,不久罢归,侨居苏州,从事著述。著作除《潜书》外,还有《

  • 赭留集

    一卷。明黄文焕(约1636年前后在世)撰。黄文焕,字维章,福建永福人。生卒年不详。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中由山阳知县,擢翰林院编修。著有《诗经考》等。是集诗文共为一卷,是其与黄道周同下诏狱时所

  • 潜室札记

    二卷。清刁包(1603~1669)撰。刁包字蒙吉,号六用居士,祁州(今河北无极)人。明天启七年(1627)举人,再试不第,遂弃举子业,以著述讲学为事。清兵入关,隐居不出,于城隅建斋曰“潜室”,闭户读书

  • 千山剩人和尚语录

    卷。清代释函可(1611-1659)撰。函可,为清代寿昌(在江西新城今黎川县)禅门高僧宗宝道独弟子。因其弘法而罹难,被发配到东北,于今辽宁省鞍山市附近的千山驻足,开法于千山。函可,人称“剩人和尚”,又

  • 关中集

    四卷。明余懋衡(约1607年前后在世)撰。余懋衡,字持国,江西婺源人。生卒不详。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著有《关中集》、《语录》、《经翼》。是书为懋衡巡按陕西时所作。凡四卷,收

  • 安徽通志稿

    一百五十七卷。安徽通志馆纂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成书。此志体例上突破过去旧志,分作大事记稿、舆地考(山脉、水系、水工)、民政考、教育考、财政考、交通考(包括邮电)、司法考、外交考、武备考、人物传

  • 史纬

    三百三十七卷。清陈允锡撰。允锡字亹斋,晋江(今福建晋江县)人,顺治年间(1644-1661年)进士,官平湖县知县,生卒年未详。所撰《史纬》一书,仿宋吕祖谦《十七史详节》体例,摘录历代史书精华。但繁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