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子华子

子华子

二卷。旧本题晋人程本(约前380一前320)撰。关于程本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极为简略。据《吕氏春秋·贵生篇》记载:“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厘,曰两臂重于天下,身又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远,今所争轻于韩又远,奈何愁身伤生以忧之?”又《庄子·则阳》篇称:“魏与田侯午约,田侯背之,犀首请伐齐,华子闻而丑之,惠施乃见戴晋人。”据此可见,大约子华子与韩昭侯、魏惠王同时人,先秦时代有《子华子》这部著作。及至汉代,班固作《汉书》,刘向校订诸书,咸有序文,而此文独不类,可知汉代该书已亡佚。及至南宋,《子华子》刊版于会稽,晁公武以其多用字,指为元丰后举子所作。近人顾颉刚在《诸子辨》中列举四条证据,推断其为伪书。这四条证据为:书中有“秦襄公方启西戎,子华子观政于秦”;又稽庄周所载子华子事,云“见韩昭侯”,二者前后相差二百余年,不可信一。《孔子家语》言:“孔子遭齐程子于郯。”而今书《子华子》自谓:“程之宋君受封于周,后十一世国并于温”。程本商季文王之所宅,在西周内当为畿内小国。温者,晋邑小国,两地相隔远迩,亦在可疑二。后序称子华子为鬼谷子师;鬼谷,战国时纵横家,而今书反类道家之言,其不可知三。刘向校订古籍,该书不在此列,不可知四。清人在修《四库全书》时,也认为《子华子》一书“出自近世能言之流,实为公论”。此书虽为伪书,但由于其“文虽稍涉曼衍,而纵横博辩,有致理文彩,堪称伪书中之上品。这对于研究古代伪书的发展和演变有重要参考价值。《子华子》现存的版本很多,主要有:绵眇阁本,别六子全书本,子汇本,明刊十行本及八行本。《墨海金壶》本,《珍丛别录》本,近人刊《二十二子》本,明嘉靖刊《五子》本,《道藏》本,《子书百种》本,明弘治丙辰杨一清校刊《五子》本,《四库全书》本等。

猜你喜欢

  • 仪礼先易

    六卷。清吕仁杰撰。吕仁杰,生卒年不详,江苏吴县(今江苏东南部)人。诸生。不喜欢交游,中年时代就锐意进取,开门授徒,致力读书,不专攻举业。其徒弟能背诵《仪礼》者达十多人。著《仪礼先易》,以便于初学,另外

  • 三经四书释义

    八卷。李滉(1501-1570)撰。李混初名端鸿,字景浩、季浩,号退溪、陶翁、退陶。朝鲜安东府礼安县温溪人。朝鲜李朝唯心主义哲学家,朝鲜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历任礼曹判书、艺文馆检阅、公州判官、丹阳郡

  • 一斛珠传奇

    二卷。清程枚(约1808年前后在世)撰。程枚字时斋,海州(今属江苏连云港市)人。海州板浦监生。两淮巡盐御史伊龄阿奉旨删改古今杂剧传奇,以黄文旸为总校,程枚和凌廷堪皆任分校。此传抄本未著撰者姓名,据书前

  • 说文引诗辨证

    一卷。清王育撰。参见《说文论正》。是书辨证《说文》引诗之异文。如:“‘我夃酌彼金罍’,今夃作姑。谓‘秦人以市买多得为夃,从从攵’,夃步也,乃难词,市买多得,则所携者重,行步为艰,聊且前进,故假借为聊且

  • 蜀汉本末

    三卷。元赵居信撰。赵居信,字季明,许州(今属河南)人。至治(1321-1323)中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是书遵《资治通鉴纲目》之说,以蜀为正统。主要叙述了桓帝延熹四年(161)至晋泰始七年(271)的历史

  • 别本朱子年谱

    《年谱》二卷,《附录》一卷,并清黄中撰。黄中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本书是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所作的年谱,初刻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谱》包括朱熹画像、世系、题名录、别录等方面,并附以庆元党籍、吕祖

  • 陈梧冈集

    九卷。明陈尧(约1549年前后在世)撰。陈尧,字敬甫,号梧冈,通州(今北京通县)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陈尧少敏慧记,日记千余言。工于文,朴直不支。著有《与史衡八书

  • 三合类编

    四卷。无撰者姓名。满洲名(满文略),蒙古名(满文略)。此书无印行年代处所,书之前后亦无序跋。全书选择《三合清文鉴》、《四体合璧文鉴》两部书中满蒙的常用要语,编辑而成的一种简本。分为四卷。部居目次,全部

  • 印书

    二卷。明朱闻(其生平不详)纂,赵宦光(参见《六书长笺》)删。是书所收之字,《说文》之外,凡古文、籀文、汗简及印章习见字体皆录之,以备治印参考之用,故名《印书》。其编次大致以物类为别,起于纪数字终于鸟兽

  • 兴化府莆田县志

    三十六卷,首一卷,清汪大经修,廖必琦等纂。汪大经,吴县(今苏州)人,乾隆进士,曾任莆田县知县。廖必琦,曾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宋绍熙三年,郡守赵彦励创修郡志。明弘治十六年、嘉靖四十年、万历二年、万历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