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四分律疏

四分律疏

一卷。唐代释智首(567-635)撰。智首,俗姓皇甫,祖籍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后徙漳滨。初为智旻弟子,后听道洪津律师。玄思历明,通冠群宗。隋定天下,智首随师入关,扶佛教历隋唐两代。在唐初,曾任僧纲。死后,太宗敕令予以国葬。对律部颇有研究。《四分律》原为印度上座部系统法藏部所传戒律,因全书内容分四部分,故有此称。它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佛教戒律,也是唐代律宗所依据的基本典籍。故受到教界学人重视,注解《四分律》的经疏很多,智首的《四分律疏》便是其中之一。智首以北齐律师道云所撰疏解,辨析诸部同异,定其取舍而撰成此疏。该疏原有二十卷,今仅存第九卷,即释四分律卷第十后半段至卷第十二。该律疏在内容上分十科料简,主要有:一配三业,二自作教人不同,三性进之义,四持犯差别,五僧尼差别,六诸部不同,七沙弥时作方便,进受具戒犯不犯义,以及明九十中有九种修相。因道云、道晖、昙随、洪理等所撰律疏早已失传,只有此疏保存至今,故显得尤为珍贵。正如《续四库全书》提要所说:“则斯卷之存,不次沧海之一珠,昆山之片玉”。具有较高史料价值。②二十卷。唐代释法(567-635)撰。法,俗姓李,今河南省安阳县人。师从灵裕,并受学静洪、洪渊、慧林等人。对戒律颇有研究,主阐小乘戒宗,兼收各家所长。此疏先以三要阐发经题,一谓举宗摄教,二知教指归,三释律初题。以二门详论缘体,明受缘有八门科简,受体有四门科简判示第一章经。以如来自知时为序分,从弥时世尊在昆舍离以下为正宗,五百结果以下为流通分。解释正宗,先以五篇七聚方便持,犯四科总解戒相,后以十门别释。在第三卷至第十二卷释二部戒,第十三至十八卷释二十健度,第十九卷后半释流通分和戒律一部分。唐世称此疏为旧疏,将怀素疏为新疏。新旧两疏,遵承传授,各擅专门,对了解唐代佛教界的律学思想及其学说传承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常见载于续藏经。

猜你喜欢

  • 魏郑公谏录

    五卷。唐王方庆(?-702)撰。王方庆名綝,以字行。咸阳(今属陕西)人。武后时官至凤阁侍郎平章事,终于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谥号贞。平生著述颇丰,除本书外,还著有《南宫故事》、《尚书考功簿》、《谏林》

  • 后汉书蒙拾

    二卷。清杭世骏(详见《汉书蒙拾》)撰。《后汉书蒙拾》是把范晔的《后汉书》和司马彪的《续汉书》各志中新颖的字句,分条摘出;而把原文及注说附录载出。体例与《汉书蒙拾》完全一样。篇首有杭世骏的自序。有《道古

  • 古人几部

    六卷。清陈允衡撰。陈允衡字伯玑,南昌(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曾选编明人诗集数十余种,作《诗慰丛书》。明人陆叔度著《古人几部》一书,记载古代成大功、定大策者。陈允衡以为,古人亦有功成而身死,名立而毁

  • 大学通

    八卷。清田种玉撰。种玉字乐原,陕西固县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官至国子监五经博士。种玉深于理学,研讲经传,皆主宋人之说。是书是种玉调镇西方,主讲新疆学校时,为诸生而作。真、邱二书博称经传,

  • 春秋三传会纂旁训

    十二卷。清屠用丰撰。用丰,考感(今湖北孝感)人。该书综合《春秋》三传,加以折衷,并略加训释,附在旁边。有清嘉庆戊辰(1808)卧云堂刊本。

  • 腥轩四六

    二卷。宋王迈(1184-1248)撰。王迈字实之,兴化军仙游(今福建莆田)人。其生平详见《臞轩集》条。此集为王迈四六文集。共二卷。所收骈体共105首。可能是从其原集中摘出别行。其所作大抵雅典,但多为应

  • 虞山丛刻

    十四种,三十一卷。民国丁祖荫(详见《虞阳说苑》)。丛书所辑均为丁祖荫搜集清初常熟先哲著作,多没有刊本,或与刻本不同的抄本,如有价值,亦收入。共三集,甲集收五种,除钱谦益《吾炙集》一卷、《东山洲和集》二

  • 四书测

    六卷。明万尚烈撰。尚烈字思文,南昌(今江西南昌)人。生卒年及仕履均不详。书前有万历三十九年(1611)作者自序。该书独尊《大学》、《中庸》古本,而诠解《论语》、《孟子》则常援引佛理,如用佛教因果轮回说

  • 仲轩易义解诂

    三卷。题清焦循撰。此书系抄写本,分上中下三卷,卷上首尾已不全,中下两卷均题“江都焦循定稿”。焦氏家有仲轩,但依焦循之子焦廷琥所撰事略,独不见此书。另外,此书只释乾坤屯蒙四卦,以下六十卦并系辞、说卦、序

  •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