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吴子

吴子

一卷。吴起(?-前381年)撰。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他“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后来齐攻鲁,因吴起妻为齐女而被鲁人疑忌,起乃杀其妻,才得以为将,大破齐兵。然受人诽谤不见重用,于是入魏,魏文侯以为将,攻取秦国五城。魏文侯卒后又事魏武侯,因功封为西河守,任职二十多年,致力改革政治、经济、军事,与诸侯国作战数十次,开疆拓地,甚有声名。遭魏相公叔陷害,遂去魏奔楚。先任宛(今河南南阳)守,旋又升令尹。吴起在楚主持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通过变法,贫弱的楚国,兵威四方。“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周安王二十一年(前381年)楚悼王死,被反对变法的楚国旧贵族所害。在历史上,吴起作为政治家与商鞅齐名,作为军事家与孙武并称。他爱兵如子,相传曾为士兵吮疽,成为千古美谈。据《史记》记载,吴起有兵法传世。班固《汉书·艺文志》兵家类著录:《吴起》四十八篇。隋唐以来的史志书目均有著录。至《宋史·艺文志》兵家类著录才见今名,为三卷,与《汉志》所载显有不合。清代以来迄至近世,许多学者斥其为伪书,大都摘取书中一二名物制度与先秦古制相比较,遽而断定其伪,证据似嫌不足。吴起有兵法,史籍有载,可当无疑。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篇数有亡佚,后人在传抄过程中重新整理、编排,增删文字是完全可能的,但其主要思想属于吴起,此无可疑也。今本《吴子》有七篇,首为《吴起初见文侯章句》,其下依次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其书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制国治军当教之以礼、励之以义。论为将之道则谓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尚礼义,明教训”为是书主要思想。(《四库提要》)。它是研究吴起和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对后世影响也极大。宋神宗时勒成《武经七书》有此书,明太祖下令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武职官员的子弟学习,皆有《吴子》。此书的刊本极多,其著名者有黄氏刊本、平津馆刊本,《二十二子》本、《武经汇解》本、《子书百种》本。通行本有《武经七书》本、《四部丛刊》本、《诸子集成》本。此书的新刊本有1975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译注本。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注释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影印本。

猜你喜欢

  • 群玉楼集

    八卷。明李默(?-1556)撰。李默,字时言,瓯宁(今福建建瓯)人。生卒不详。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累迁翰林学士。后为赵文华所构下狱,庾死。万历时追谥文愍。著有《建阳人物传》等。是集收文五卷,诗

  • 纷欣阁丛书

    十三种,七十八卷。清周心如编辑。周心如字幼海,浦江(今属浙江省)人,生平事迹不详。“纷欣阁”大约是编者书室名,因以为丛书名。所收十三种书为:宋朱熹《朱子周易参同契考异》,清许乃济、清王庆麟《左氏蒙求注

  • 启札锦语

    七卷。不著撰者姓名。其出书时代亦不详。与《启札云锦裳》同载《永乐大典》之中,其体例亦相同。其俗陋亦如出一辙。

  • 飞燕外传

    一卷。旧本题汉伶元(玄)撰,生卒年不详。伶元(玄)字子于,潞水(今山西长治)人。《顾氏文房小说》本有自序,称与杨雄同时,历官至淮南相、河东都尉。此书不见于唐人所撰书目,始见于人宋人著录,故历代学者考证

  • 元居集

    九卷。附《哀荣录》一卷。明李春熙(约1613年前后在世)撰。李春熙,字皞如,号泰阶,福建建宁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郎中。著有《尧居集》。是集凡九卷,诗五卷,文四卷

  • 西北城记

    一卷。清谢济世撰。谢济世字石霖,号梅庄,全州(今广全州县)人。康熙年间考中进士,授检讨,雍正时官至御史,直声振天下,因弹劾田文镜被遣戍,后得宽免。高宗(乾隆)登极,谢济世被授为湖南粮道。坐事解任,以后

  • 延禧堂忆旧帖

    二卷。清蔡新(1707-?)辑。蔡新,字葛山,里贯不详。该帖成于乾隆四十八(1784)年,卷前列《澄怀园八友图》,即梁确轩、程莘田、周兰坡、陈月溪、张西堂等在清世宗时寓居园中的八位同道之友,常铣绘图,

  • 禹贡合注

    五卷。夏允彝(?-1644)撰。允彝字彝仲,号瑗公,谥文忠,后改忠节。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明末学者。崇祯十年(1637)进士,授长乐县知县。福王朱由崧时,召为吏部主事。后南都陷落,投水而死。

  • 使交录

    十八卷。明钱溥撰。溥字原溥,华亭(今上海市)人。生卒不详。正统四年(1439)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谥日文通。该书是作者在天顺六年(1462)以翰林院侍读学士身份出使安南(今越南)时所作。书中主要记

  • 铁立文起

    二十二卷。清王之绩撰。王之绩字懋功,斋名铁立,安徽宣城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本书共二十二卷,皆论作文之法。卷首曰《文体通论》。前编十二卷,共九十三种。后编十卷,自王言至论判,共四十八种。大略采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