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史地丛考初编

史地丛考初编

一册,续编一册,三编一册。《史地丛考初编》辑考证之文十篇:①龟兹语考。说明在西域发现的乙种吐火罗语为龟兹语。②王玄策使印度记。辑唐书并释藏之文、考证王玄策使印度事。此二篇为烈维(Sirevi)撰。③高昌、和州、火州、哈喇和卓考,说明古代的高昌、辽、金、元的和州、火州,都在哈喇和卓。④沙州都督府图经及蒲昌海之康居聚落,据敦煌发现的沙州都督府图经写本,考证唐初有一康国首领东来蒲昌海南,率领部众,因成村落。⑤吐谷浑为蒙古语系人种说,说明历史上的吐谷浑也称阿柴、阿赀,为蒙古语系的种族。⑥为埃及亚历山大城说,即那先比丘经的阿荔散,大概指亚历山大城。⑦中国干漆造像考。干漆造像古代称谓不一,如元代称搏换,又称脱活;明代称脱河,此法创始于晋代。以上五编为伯希和撰。⑧《大月氏都城考》历考吐火罗故地八百年沿革,说明大月氏都城初在巴达克山(Badakhsan)后迁到薄罗(Balkh)。⑨《魏略西戎传笺注》、考证魏略西戎传入西域三条路沿线各国。⑩宾考、考证古代的宾就是唐代的伽湿弥罗(Kasmirà)唐代的宾则指迦毕试(Kapiai),以上三篇都是沙畹(E,charawnes)撰。续编辑考证之文四篇:①《扶南考》辑历史文字考证扶南即柬埔寨,地域略大。②《真腊国土记笺注》用梵语、吉蔑语等,考证《真腊风土记》中的名物,以上二篇是伯希和撰。②《越南历朝世系》,参考越南史书,考证越南历朝世系,始于鸿庞氏,止于泰帝。由迦节(J,Cadiere)撰。④大藏方等部之西域佛教史料,据大藏方等部的日藏、月藏等经,考证诸国名称,并说明诸经多由西域传到东方,由烈维撰。三编辑考证之文四篇,马司帛洛(H,Maspero)撰。①唐代安南都护府疆域考,据中国史籍及安南史录考证唐代安南都护府所辖州县。②李、陈、胡三氏时安南国之政治地理,考证安南都护府废止以后,明代交距布政伎司建置以前,安南行政区域分合沿革情况。③秦汉象郡考,据《山海经》中沅水、郁水两条;《前汉书》引茂陵书一条,考证象郡的地理位置。④汉明帝感梦遣伎求经事考证,辑《四十二章经序》、《牟子理感论》、《吴书》、《化胡经》、《后汉纪》、《后汉书》、《冥祥记》、《出三藏记集》、《高僧传》、《水经注》、《洛阳伽蓝记》、《汉法内传》、《魏书》中的文字,考证西汉未佛教传入我国内地的情况。共写成十八篇,许多考证颇为精深详明,有裨于史学。尽管有附会之说,但此书有商务印书馆本。

猜你喜欢

  • 雨窗集

    残存五篇。话本小说集,明洪楩编刊的话本小说总集《六十家小说》(今刊书名《清平山堂话本》)中首集。残存五篇为:《花灯轿莲女成佛记》、《曹伯明错勘赃记》、《错认尸》、《董永遇仙记》、《戒指儿记》,多是宋元

  • 春秋左氏古义辑说长编残本

    三卷。清王绳生撰。绳生里贯、生平事迹不详。该书已经残缺,今仅存第一卷至第三卷,所释仅限于隐公。体例大体上先录《左传》原文,而以杜预《春秋经传集解》、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附注于下。然后掇拾周秦以来各家

  • 春秋纪传

    五十一卷。清李凤雏撰。李凤雏字梧冈,浙江东阳人,康熙中由贡生官曲江县知县。该书改变编年之体,采用司马迁所创纪传体编撰春秋史事。以周为本纪,列国与孔子为世家,卿大夫为列传,并作周、鲁列国世系图。引证史书

  • 由拳集

    二十三卷。明屠隆(1542-1605)撰。屠隆,字长卿、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除颖上知县,调任青浦知县,迁礼部主事,遭人诬谄,罢官归家,遨游吴越间,

  • 左氏传续说

    十二卷。宋吕祖谦(详见《古周易》)撰。此书是续《左氏传说》而作,以补《传说》之未及,故名为《续说》。此书为吕氏晚年所作,其体例一仍《传说》,亦随文解义,但其议论则稍不及《传说》之阔大。卷首《纲领》称“

  • 贞观政要

    十卷。吴兢(669-749)撰。吴兢,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历史学家。武则天晚年,为直史馆、修国史,参预修撰《唐书》。自武则天退位至玄宗亲政,在长达八年之久的朝政动荡之中,吴兢由左(右)补

  • 蒙隐集

    二卷。宋陈棣(约1150前后)撰。陈棣,字鄂父,青田(今浙江青田县)人。生卒年不详,其生平履历及事迹均不详。仅知其父陈汝锡,字师予,绍兴四年(1134)进士,官至浙东安抚使。陈棣以文任官,曾为桐川椽,

  • 春秋比

    二卷。清郝懿行(详见《易说》)撰。该书撰成于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刺取《春秋》前后经文,分别部居。他以方苞《春秋比事》一书便于省记,删其繁复,订正舛误,以经证经,借以发挥经义。该书有清道光七年赵

  •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

    见《西游释厄传》。

  • 石屋珙禅师语录

    二卷。元代释清珙(生卒年不详)撰。清珙,字石屋,俗姓温,苏州常熟人。少年出家,依崇福、永惟为业师。二十三岁受具足戒后,外出求师闻道、弘法说经。并将其一生八十一岁,五十四年弘法言行整理成书即《石屋珙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