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品外录
十二卷。明陈继儒(1558-1630)编。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一号麋公。华亭(上海松江)人。其二十一岁补诸生,二十八岁弃去。退隐小昆山,世称“山中宰相”。其著述甚富。有《邵康节外纪》等。此书选自秦、汉迄宋、元之文。大抵沿公安、竟陵之波,务求诡隽,故以品外为名。《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然实皆习见之文。去取亦多乖刺,如《楚辞》仅取《天问》一篇,是何别裁,不得而知。《四库全书》列为存目。
十二卷。明陈继儒(1558-1630)编。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一号麋公。华亭(上海松江)人。其二十一岁补诸生,二十八岁弃去。退隐小昆山,世称“山中宰相”。其著述甚富。有《邵康节外纪》等。此书选自秦、汉迄宋、元之文。大抵沿公安、竟陵之波,务求诡隽,故以品外为名。《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然实皆习见之文。去取亦多乖刺,如《楚辞》仅取《天问》一篇,是何别裁,不得而知。《四库全书》列为存目。
一卷。清钱大昭(1744-1813)撰。大昭字晦之,一字竹庐,嘉定(今属上海市)人。钱大昕弟,事兄如师,不求闻达,潜心学问。主要著作有《说文统释》、《广雅疏义》、《迩言》、《嘉定金石文字记》、《尔雅释
一卷。清刘光生卒年不详)撰。刘光,陕西咸阳人。在陕西弘道开讲多年,在《陕西新志》中有其传记。该书名为《改设学堂私议》,实质上提出了更改各地县官制度的建议。书中提出,以二十至三十自然村为一乡,设立乡童学
一卷。宋崔凯撰,清马国翰辑。凯生卒年及事迹不详。《隋书·经籍志》在宋员外散骑庾蔚之张耀下载此书六卷,那么,其人应当在庾之后。《通典》引用时有时写作宋凯,马国翰认为应当是宋崔凯,偶脱崔字,因此判定其为刘
一卷。清庞恺(恺,《清史稿·列传》作垲,生卒年不详)撰。庞恺,字霁公,任邱人。康熙十四年(1675)任翰林院检讨,官终建宁知府。著有《丛碧山房集》。《离骚注》为抄本,《楚辞书目五种》引前《北平人文科学
一卷。清王国维撰。王国维,详见《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条。此书所收封泥,主要是根据潍县郭氏之所藏,再加上宣统初年在滕县纪王城新发现的封泥,计汉官印封泥二十一件,汉诸候王属的官印封泥五十五件,汉列侯属官印
亦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续集十卷,别集十卷。前、后、续集为宋林駧(生卒年不详)撰。林駧字德颂,宁德(今属福建省)人。别集宋黄履翁(生卒年不详)撰。黄履翁字吉父,生平籍贯均不详,可能也
四卷。清代刘源渌(1619-1700)撰。刘源渌字昆石,号直斋,安邱(今属山东)人,倡导程朱理学。此书根据朱熹《近思录》中类目,摘录朱熹著述《或问》、《语类》、《朱子文集》中有关内容分别编入而成,所以
五卷。清郑杲撰。郑杲,字东甫,山东即墨(今山东平度东)人。生卒年不详。光绪六年(1880)进士,曾官至刑部奉天司主事。这本书是郑杲主持泺源书院时与门下弟子问答的记录整理。编辑者为其门人范之杰。郑杲治群
一卷。晋范宁(详见《春秋穀梁注疏》)撰,清王谟辑。范宁是东晋著名经学家,尤精于《穀梁传》,其《春秋穀梁传集解》在中国经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志·经籍志》又著录范宁《春秋穀梁传例》一卷。据《春秋穀梁传
见《保生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