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即墨县志

即墨县志

①十二卷,首一卷。清尤淑孝修,李元正纂。尤淑孝字孟仁,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举人出身,乾隆十九年(1754)任即墨知县。李元正,邑人。尤淑孝到任后,周览疆域,博考庶政。因索邑乘参阅,见其断简残篇,莫辨鲁鱼。急与邑中绅士商讨,重修县志。不久因政务烦冗,未修成其志,过了十年,设局改志,参校厘订,正讹辨错、删繁就简,历五月而新志成。《即墨县志》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此志乃取诸家志稿,承袭旧志体例而作。其中疆域、沿革、赋役、人物,极为精核简括,较前志加详。其可称之处有三:一是自秦汉以来,事与人有关即墨者,概不遗。二是在人物的取舍方面,提出了“人物盖棺后定,今以殁后三十年为准”;三是在艺文方面,提出:“切关墨邑事或有关国计民生者录之。”对赠答、风云月露类诗文则一律不录。总览全书,其史料翔实,取材详略得当,较康熙旧志,大有进步。②十二卷,首一卷。清林溥修,周翕鐄纂。林溥,扬州人,进士出身,同治七年(1868)任即墨县知县。周翕鐄,邑人。考《即墨县志》,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尤淑孝重修后,距其时又一百三十余年,未尝续修。林溥莅任后,正值社会安定,取旧志阅之,仍残缺不全。林溥慨然立志重修。翌年得周翕鐄所辑邑志正误稿,见其征引博赡,遂延邑中绅衿,分任采辑,体制仍沿袭旧志,细目亦不改,而略有增损,于前志之阙者补之,误者正之,漏者增之,复者删之,格于例而未入者,考而载之,得诸闻而异辞者,辨而存之。历数月稿成,同治十二年(1873)付梓。《即墨县志》同治十二年刻本。全书十二卷首一卷,分十二门,七十一目,为:卷一方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学校志;卷四武备志;卷五赋役志;卷六职官志;卷八名宦志;卷九人物志;卷十艺文志;卷十一大事志;卷十二杂稽志。卷首有序、凡例和图十三幅。此志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略古详今。其可称之处有一,即在书中每重要条款下,皆加以按语评论考证,或辨旧志之误,或正传闻之讹,有裨史事。

猜你喜欢

  • 常谈考误

    四卷。明周梦竑撰。周梦竑字启明,南漳(今湖北南漳县)人。万历进士,官至工部郎中。尚著《青溪山人文集》、《水部备考》等。《常谈考误》卷首有万历三十年(1602年)焦袪、顾起元二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

  • 庐江县志

    十六卷。清吴宾彦修,王方岐纂。吴宾彦,字粲园,浙江钱塘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由经历荣任庐江县事。庐江古为庐子国,自隋大业中,始改为县。清属庐州府管辖。庐江志一修于明嘉靖二年,再修于嘉靖四十二年,

  • 宾退录

    十卷。南宋赵与时(生卒年不详)撰。赵与时字行之,一说字德行,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生平事迹不详,《宋史》无传,志乘亦不载其名,惟赵孟坚《彝斋文编》有《从伯故丽水丞赵公墓铭》一篇,谓

  • 观古阁丛刻

    七种,十二卷。清鲍康编。鲍康字子年,歙县(今属安徽省)人,道光年间举人,官至夔州知府。鲍康擅长金石学,尤精钱币之学,是当时著名专家。丛刻收鲍康著作三种,有《观古阁泉说》一卷、《大钱图录》一卷及《观古阁

  • 旧小说

    四集,三百九十一种。民国吴曾祺编。四部中子部小说家类所收小说,与现代所谓小说不同,包括杂事、异闻、琐语等,其中有些属现代所谓小说著作。汇辑小说家著作之丛书颇多,其中收书种类多的著名丛书有明陆楫辑《古今

  • 辽史纪事本末

    四十卷。清李有棠(1837-1905)撰。有棠,字芾生,萍乡(今属江西)人。幼补博士弟子员,入八旗官学、汉国子监学。光绪年间出为江西峡江县训导。以历朝纪事本末体史书中缺辽、金二代为憾,乃注意辽、金史事

  • 隶韵

    十卷。附碑目一卷 考证二卷。宋刘球撰。刘球,其生平不详。王应麟《玉海》记载,淳熙二年(1175)刘球表进此书,知其为宋孝宗时人。刘球进表中说:“缮刻墨本装背成册,是仿薛氏款识法贴之例,以墨拓传世”。明

  • 六咨言集

    见《咨言》。

  • 广博物志

    五十卷。明董斯张(1586-1628)撰。董斯张字遐周,乌程(今浙江吴兴)人。著有《静啸斋词》、《吴兴备志》。晋代张华编《博物志》,虽世所传本,但真伪相淆,又非常简略。南宋李石尝续其书。补采了许多新的

  • 蕙澞杂记

    一卷。清代严元照(生卒年不详)撰。严元照著有《尔雅匡名》等书。本书涉及内容上自经、子部书籍的有关内容,下到诗词曲牌的评论。主要论述了版本的精劣、学派的流别、诗词的工粗、儒学理论的“显要”等。书中语言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