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十三经字辨

十三经字辨

八卷。清陈鹤龄(生卒年不详)撰。鹤龄字瑶宾,江苏通州(今南通)人。鹤龄初著有《五经四书字辨》,后又自为补订,以成此书。本书卷一校画,卷二至卷八校音,书末附有检字。辨画均从字典,以《说文解字》为主,而又参证《正讹》、《粗蕴》等书。辨音则以书为次序:《四书》、《四书补遗》、《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补遗》、《周礼》、《仪礼》、《尔雅》,而《四书》特别详细。校画每章,前面载经句,后面为传注,即使是常见之字,也不怕重复。到《五经》,则分卷,或分篇,不再涉及常见之字以便于童蒙。辨音必定宗法朱注,如“善、动、下、夏”等字,朱注未曾注音,鹤龄则专读一音,不再详分上去,未免过于拘泥和迂腐。在《四书五经》之后,别录:“字迹”一项,如《大学》“壹”不要误为“一”,《周易》“说”不要误为“悦”,“财”不要误为“裁”,这些都无关要义,只是提醒读者慎重而已。在体例上,先《四书》而后《五经》,且把《周礼》、《仪礼》、《尔雅》放在五经之外,则主要是按当时学塾诵读的先后轻重而安排。本书虽不够精深,而斠若画一,对于初学经者,不无裨益。初刻约在康雍之间,再刊于雍正甲寅。今存道光十年豫章安定草堂刊本。

清陈鹤龄撰。鹤龄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字瑶宾,南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初著有《五经四书字辨》,后又进行补订成为此书。刻于乾隆三十年,前为校画,后为校音,颇多舛漏。所谓十三经,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书》、《诗》、《春秋》、《礼记》、《周礼》、《仪礼》、《尔雅》。且不说古无此种计经之先例,就以其所列计算,如果把《春秋》三传算作三部,则总数为十四,如果把三传总算一部,则总数为十二,实不知其十三经之来由。

猜你喜欢

  • 贺监纪略

    四卷。清闻性善及其弟性道合撰。性善字与同,性道字天乃,宁波(今属浙江)人。生卒年均不详。本书记载唐代诗人贺知章事。贺知章字季真,曾任秘书监,人称“贺监”。其书采撷贺知章遗文轶事及唱酬题咏之词,颇为完备

  • 杜诗会粹

    二十四卷。清张远(约1692前后在世)撰。张远字迩可,萧山(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中,由贡生官缙云县教谕。朱彝尊《曝书亭集》有《送远之桂林》诗,即为送其之作。著有《蕉园集》、《梅庄集》等。本书

  • 对类

    二十卷。不著撰人姓名。亦不详其成书的年代。共二十门。约为乡塾启蒙之本也。

  • 北固山志

    ①十二卷。清释了瑛撰。了瑛,号韫庵,象山寺僧。《北固山志》道光刻本,共十二卷。卷首为宸翰。正文分为七门,依次为形胜、建置、古迹、碑刻、人物、杂识、艺文。兹篇以明张莱《三山合志》为底本,广搜博采,历时八

  • 周易宗义

    十二卷。明程汝继撰。汝继字志初,又字敬承。江西婺源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袁州府知府。该书《凡例》云:“以朱子《本义》为宗,故名曰《宗义》。”但也往往有与《本义》不合者。朱之蕃为此书作《

  • 朱注发明

    十九卷。清王掞撰。王掞号颛庵,江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太常王时敏之子,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是书无序,有钱之骏所作凡例,依次为《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以为统系次第应如此。王掞笃信朱子,就

  • 紫藤花馆藏帖

    四卷。清徐山民辑。徐山民为徐虹亭从孙,曾刻《虹亭本事诗》及《杨诚斋集》。此书为好友投赠之书,故无伪迹。第一卷为刘文清、法时帆、王西沚、袁简斋之书。第二卷为梁山舟、王梦楼、赵瓯北、余秋室、陆桂舟之书。第

  • 端虚堂诗稿

    二卷。清梁菼撰。生卒年未详。梁菼,字公约,江苏江都人。诸生,久客金陵,工咏善画,诗才尤为清绝。此稿中有《和陈吏部三立韵》:“爱住青溪曲,当年此买邻。烽烟莽江国,花月度萧辰。旧雨飘如梦,春风岂厌贫。钟山

  • 梦村集

    二卷。清朱纬(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朱纬字义俶,历城(今山东历城)人,生卒年均不详。由岁贡生官邱县训导。著有《梦村集》。是集凡二卷,朱纬七十四岁时所作。诗清浅为而有脱洒之致。集中有《七十自寿诗》,

  • 左海经辨

    二卷。清陈寿祺(详见《五经异义疏证》)撰。本书说经固然颇有所得,但也不无失误。自秦代焚书之后,学者不能一睹全经,于是各持所见。其中如今文《尚书》有“序”说,认为伏生二十九篇包括“序”,但不含《大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