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切韵考

切韵考

①分内外篇。《内篇》六卷:《外篇》三卷。清陈澧撰。陈澧(1810-1882)字兰甫,号东塾,学者称东塾先生。广东番禺(今广州市番禺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官河源县训导,后为广州学海堂学长数十年,晚年主讲菊坡精舍,从学者甚众。学识渊博,尤精文字音韵之学。尚著《说文声表》、《声律通考》、《汉儒通义》、《东塾读书记》等多种。《切韵考》是研究《切韵》音系的一部重要著作,影响很大。《内篇》六卷,卷一《序录》;卷二《声类考》,考证《切韵》声类;卷三《韵类考》,考证《切韵》韵类;卷四《表上》、卷五《表下》,把所考韵类列成韵表;卷六《通论》,论列理论问题。《外篇》三卷:卷一《切语上字分并为三十六类考》,云:“唐宋时通行者《切韵》、《唐韵》、《广韵》,作字母等子者之所据也。今《广韵》犹存,故据以考字母等子也。《广韵》切语上字四十类,唐末沙门三十六字母,则少四类。明微二类,《广韵》切语上字同一类;字母照穿床审喻五类,每一类《广韵》切语上字分二类;故四十类为三十六类也。其帮滂并非敷奉六类亦与《广韵》切语上字分合不同。今皆胪列之,其得失则后别有论。”卷二《二百六韵分并为四等开合图摄考》,是一部韵图。卷三《后论》类似《内篇》第六卷。《切韵考》认为“陆氏《切韵》之书已佚。唐孙愐增为《唐韵》,亦已佚。宋陈彭年等纂诸家增字为《重修广韵》,犹题曰陆法言撰本。今据《广韵》以考陆氏《切音》,庶可得其大略也”。陈氏通过《广韵》反切,对《广韵》的声韵系统进行了全面研究。根据反切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声调的基本原理,创造了研究反切的著名的系联法。本书卷首《条例》详细叙述了这种方法,概括起来有下列几点:(一)反切上字或下字同用的,被切字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同类;(二)反切上字或下字互用的,被切字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同类;(三)反切上字或下字递用的,被切字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同类;(四)《广韵》同音的字不会设立两个不同的反切,因而两个反切下字同类的,上字必不同类;上字同类的,下字必不同类;(五)反切上字有时两两互用,因而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的现象。《广韵》一字两音往往互注反切,互注的反切既然同音,它们的反切上字当然同类,如平声东韵“冻,德红切,又都贡切”,去声送韵“冻,多贡切”。这里又音“都贡切”指的就是“多贡切”。既然“都贡”、“多贡”同一音,“都”“多”当然同类。凡上字实同类而不能系联的,可据此以求。(六)反切下字有时也两两互用,因而也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的。《广韵》平上去入四声相承的韵,它们的分类也大多相承。凡反切下字不系联,而相承的韵又分两类的,就据以定其分类,否则虽不系联也定为同类。就利用反切本身以考求《广韵》声、韵类别来说,陈氏的方法是正确的,但陈氏过分强调系联法,“惟以考据为准,不以口耳为凭”,把复杂的反切系统单纯化了,所以系联的结论与《广韵》的实际语音系统并不完全一致。后人有鉴于此,遂在陈氏基础上,广泛利用其他材料,方逐步解决了陈氏没能解决的问题。陈氏运用系联法,考证出《广韵》有四十声类、三百二十一韵类,为《广韵》声韵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后黄侃、钱玄同订为四十一声类;白涤洲订为四十七声类;高本汉、黄淬伯亦主四十七声类说;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则分出五十一声类;董同和,李荣主张“俟”类独立,实际是分为五十二声类。《广韵》的韵类,后来学者认为如果尽可能地分,可有三百三十五个韵类。如果不计声调,可归纳为一百六十三个韵母。声类可归并为三十七个声母。陈氏《切韵考》有《番禺陈氏东塾丛书》本及《音韵学丛书》本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据成都书局1929年版影印本最易得。②四卷。清李邺撰。李邺字衡山,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李氏尝馆于沈灏家,此书为灏出资刊行者。卷一《集说》、卷二《图表》、卷三《韵谱》、卷四《切法》。李氏之学出于宋明等韵,所制韵图,横列为公恭居姑等四十四字,每字分阴阳上去入五声。纵列喉舌等七音。韵谱既定,然后据谱出切。又制定各种符号以定开合等。李氏祖述宋人,为弥合语音变化之后产生的困难,制定诸多门法,遂使易切之字,转入艰涩。李氏对门法阐述甚详,颇资参考。是书有雍正间刻本。

猜你喜欢

  • 郭明经遗集

    四卷。清郭志正(1860-1901)撰。郭志正,字体吾,号直夫,湖南长沙人。光绪间诸生。此集凡四卷。第一卷为说经之文。第二卷为史论及书后、墓表、墓志之属。第三卷为骈体文。第四卷则古今体诗。郭志正是当时

  • 中庸补释

    一卷。清张承华(详见《大学臆解》)撰。首有承华自序。其解释中庸二字,引《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乐德教国子;说中乃和祇,庸乃孝友。首章性、道、教并言,次章言中庸,为全书之目。第三章言道,第四章言教,

  • 八闽通志

    八十七卷,明陈道修,黄仲昭纂。陈道,福建巡抚。黄仲昭,名潜,以字行,福建莆田县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江西提学佥事。未几乞归讲学,学者称其末轩先生,著有《末轩集》。修志名

  • 泰西水法

    六卷。意大利熊三拔(1575-1620)撰。熊三拔,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明万厉三十四年(1606)来中国传教。曾跟从在华耶稣会士领袖利玛窦学习汉语,并帮助徐光启等翻译行星说,制造一些取水蓄水器等

  • 图书衍

    五卷。明乔中和撰。乔中和详《说易》条。此书是四书讲义,之所以名为《图书衍》,是因为书中以五行八卦配合四书所言,如以《大学》中“明德”为“火”,以“新民”为“水”,以“至善”为“土”等等,牵强附会,不足

  • 二公政训

    二卷。明彭韶辑。彭韶(1430-1495),字凤仪,福建莆田人。天顺元年(1457)进士,弘治时官至刑部尚书。本书是他于成化中期任四川按察使时所辑。他将朱文公(朱熹)与弟子问答时政之语,及西山真先生(

  • 汜胜之书

    二卷。汉汜胜之(生卒年不详),清马国翰辑。汜胜之(《续四库全书提要》又作“范胜之”),汉成帝时为议郎。曾被派到三辅(今关中平原)指导农夫耕种,政绩斐然,后迁为御使。著有著名农学著作《汜胜之书》。《汜胜

  • 甲乙两年汇略

    即《明秀甲乙汇编》。

  • 吕氏春秋补校

    一卷。清茆泮林(生卒年不详)撰。泮林已有《毛诗注疏校勘记校字补》,已著录。泮林著此书的目的,是因为《吕氏春秋》十二纪正文及注,各纪后人改易。同人毕沅所校,只据《礼·月令》,而《朱子经传通解》附注吕本,

  • 汉书正误

    四卷。清王峻(1694-1751)撰。王峻字次山,号艮斋,江苏常熟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江西道监察御史。乾隆十六年(1751)卒,年五十八岁。《汉书正误》卷首自序中说,“暇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