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斋诗草
三十六卷。清宝廷(1840-1890)撰。宝廷字竹坡,清宗室,满洲人。同治进士,光绪间官至礼部侍郎,与黄体芳,张之洞等主张请议。凡有大事必具疏论其是非。典试福建,归途经浙江,纳榜人女为妾,还朝自劾罢。工诗好饮,家极贫,张之洞等时济以资,到手即沽饮,后中酒病卒。《偶斋诗草》分“内集”、“外集”、“内次集”,“外次集”。其诗读后有宅心虚静之感。宝廷从十二岁开始作诗。直至四十八岁。其中有内集八卷,外集八卷,内次集十卷,外次集十卷。此书有光绪间刻本行世。
三十六卷。清宝廷(1840-1890)撰。宝廷字竹坡,清宗室,满洲人。同治进士,光绪间官至礼部侍郎,与黄体芳,张之洞等主张请议。凡有大事必具疏论其是非。典试福建,归途经浙江,纳榜人女为妾,还朝自劾罢。工诗好饮,家极贫,张之洞等时济以资,到手即沽饮,后中酒病卒。《偶斋诗草》分“内集”、“外集”、“内次集”,“外次集”。其诗读后有宅心虚静之感。宝廷从十二岁开始作诗。直至四十八岁。其中有内集八卷,外集八卷,内次集十卷,外次集十卷。此书有光绪间刻本行世。
①八卷。明马协纂修。马协,字恭甫,陕西冯翊人,曾任广宗县知县。隆庆五年(1571)广宗县令吕信创修县志。万历二十四年(1596)马协任知县后,认为吕志多讹漏,遂致力于纂修新志,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
五卷。明杨慎撰。杨慎事迹见“俗言”。卷首慎自序谓其所辑《古音丛目》凡四千五百余字。《诗补音》、《楚辞释音》、《韵补》、《古音略》取十之六,亦既省矣,犹病其寡要也。又手录其可叶之赋颂韵文者,凡千余字,谓
九十二卷。陈仁锡(1581-1636)评纂。陈仁锡,字明卿,长洲(今江苏常州)人。明代著名作家。天启进士,以不肯撰魏忠贤铁券文落职。崇祯初召复原官,累迁南京国子祭酒。著述有《繄辞》、《易经颂》、《重订
十卷一百四十回。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余杂记,西蜀酉阳野史编次”,编者真实姓氏无考,所谓“陈寿史余杂记”亦是模仿《三国演义》而假托。该书是以讲史为名的长篇演义小说,故事接《三国演义》邓艾灭蜀,叙晋与十六国
一卷。清汤贻汾(1778-1853)撰。汤贻汾,字雨生,常州(今属江苏)人。道光间任灵丘路都司,虽是武将,擅长词曲,有传奇《剑人缘》,姚燮《今乐考证》著录十录其目。杂剧《逍遥巾》四折加一楔子,写其自身
一卷。清俞镜秋(1858-1899)撰。俞镜秋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同知俞子芗之女,陕藩李有棻之妻。此书有光绪三十一年(1905)石印巾箱本,书前有其女婿唐庚所作序言。有宋育仁为之题诗。共收诗二十七首
二十五卷。明徐士俊(1602-1681?)撰。徐士俊原名翙,字三有,号野君,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士俊工杂剧,多至六十余种。今存有《洛水丝》、《春波影》各一本,收集在《盛明杂剧》中;另有与汪淇合撰的《
十二卷。清吴祖修(约1671年前后在世)撰。吴祖修,字慎思。江苏吴江人。本集是其子吴大庚编纂,后有大庚跋。称祖修在时,曾版行五七言古诗,已而悔之,谓诗当以编年为次,不当分体。今所编诗十二卷,其本出自祖
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子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王若曰:“孟侯,朕
一卷。此编选录唐元结之义,不著编辑者姓名。卷末有竹冈居士跋称:“《次山全集》广南近已重刻,湛甘泉太史序之详矣,兹复何言。顾此数篇,于警策人心,感激时事颇切,故别录之,非有所去取也。”末署戊寅冬季,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