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释注

仪礼释注

二卷。清丁晏(1794-1876)撰。丁晏字俭卿,一字柘堂,号石亭居士,江苏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道光举人,力主禁烟,曾参与镇压捻军起义。性嗜典籍,勤学不辍,生平笃好郑玄之学,对《诗笺》、《礼注》研讨精深,亦熟《通鉴》。治经不拘汉宋,校订书籍极多。著有《禹贡地释》、《毛郑诗释》、《诗谱考正》、《诗考补注》、《三礼释注》、《郑康成年谱》、《周易述传》和是书等。汇刻为《颐志斋丛书》。此书前面有自序,大义是:郑君传《小戴礼》,参考古今文之异同,取其义长者,形成郑氏学。汉儒称《仪礼》为《礼经》,或者直接称作《礼》,没有《仪礼》之名。郑玄《六艺论》说,《周礼》为本,《仪礼》为末。《仪礼》大题,疑郑玄自名其学。《仪礼》原先没有师说,马融仅有《丧服注》一篇,从郑玄开始,为其做注。学礼而不从郑,如同想入室而不由户。晏笃好郑学,阐述经文,经过博考而研究后,著成《释注》二卷。又详细列举古文今文之学。两汉经师之授受(末题“道光三年八月十六日,山阳丁晏自序”。按:丁晏见《清国史儒林传》)。是书卷一自《士冠礼》筮于庙门注,庙谓祢庙,至《大射仪》宾升就席注,今文席为筵;卷二自《聘礼》制玄纁束注,至《有司彻》乃摭于鱼腊俎,今文摭为。都是丁氏有所释者,其无所释经传及注文,都不列入。如缁布注,今小吏冠其遗象下,引《舆服志》,进贤冠,古缁布冠,自博士以下至小吏私学弟子。皆一梁以病吾子注,古文病为秉。下列《史记·天官书》,斗秉兼之,绛侯世家为将相,持国秉。又如《士昏礼》壻授绥十四字。是书引用《白虎通》作为证据,认为在《唐石纪》之前,阮元《校勘记》、胡氏《正义》都相同。由此可见丁晏考校之审。又如《聘礼》二竹簠下,博引《南史·虞悰传》及桓谭《新论》、李绰《尚书故实》等书,来证明寒具之注。《士虞礼》其而小祥注,古文期皆作基。引用《后汉书·郎传》及任伯嗣费凤等碑以证作基之注。又如《乡射礼》,于郊则闾,中以旌获。注闾,兽名。《周书》北唐以闾。引《山海经》郭璞注,闾即羭,似驴而歧蹄,角如灵羊,一名山驴。又荆山纶山女几之山即谷之山皆多闾。按:今天黑龙江有所谓四不像者,可能就是此闾。胡氏《正义》与是书相同。此外,根据形声诂释者极多。可见,丁晏对礼学研究之深,确实是郑注之功人。此书有六艺堂诗礼七编本。

猜你喜欢

  • 四书琐言

    一卷。清虞景璜撰。景璜字澹初,浙江镇海(今浙江镇海)人。是书随意札记,颇多妙义。如山梁意,谓是错简,应将上下节易。子使漆雕开仕曰“吾斯之未能信,弟子于师前例称名,此何以称吾”。据《汉书·艺文志》孔子弟

  • 仪礼识误

    三卷。宋张淳撰。张淳生卒年不详,字忠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乾淳间大儒,与薛士龙、郑景望齐名,五试礼部而不中,被人荐之于朝,为人严谨深博,颇有才智。除《仪礼识误》外,还有《古礼》,已佚。乾道八年(1

  • 读四书丛说

    ① 四卷。元许谦(1269-1337)撰。许谦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人称白云先生,元代理学家,浙江金华人。受业于金履祥之门,尽得其学精华,曾讲学于东阳(今属浙江),从者千余人。《提要》著录该书计《大学

  • 东田遗稿

    二卷。明张羽(约1510年前后在世)撰。张羽字凤举,江苏泰兴人,生卒年不详。弘治九年(1496)进士,由淳安知县擢为御史,弹劾中贵,疏论时事,均甚切实,官至沙南节政使。著有《东田遗稿》是集为张羽季子张

  • 智囊补

    二十八卷。明冯梦龙(详见《智囊》条)撰。冯梦龙于天启六年(1626)著成《智囊》一书,又以其载记未备,乃编辑《智囊补》二十八卷。其《补遗》一卷,亦散入各类中。有明刊本。1987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齐

  • 纪事约言

    二卷,清夏勤墉撰。夏勤墉,字阳孟,江阴(今属江苏)人,县学生员。《纪事约言》一书是其取袁枢、陈邦瞻的《纪事本末》,自春秋后迄宋代,按其年代顺序将历史事件逐条编排而成,其中也有他的一些论断。此书将治河与

  • 尹文子

    一卷。周尹文(约前350-285)撰。关于尹文子的生平,史书记载出入很大。今《道藏》本上下二篇,云出魏黄初末山阳仲长氏诠次,其序曰:“尹文子者,盖出周之尹氏,齐宣王时居稷下,与宋钘、彭蒙、田骈同学于公

  • 续金瓶梅

    十二卷六十四回。题“紫阳道人编”,紫阳道人乃清丁耀亢别号。丁耀亢(1599-1670),字西生,号野鹤,别署紫阳道人,又署木鸡道人,明末清初文学家。除该书外,还有《丁野鹤遗稿》、《天史》、《出劫纪略》

  • 静修先生文集

    二十二卷。元刘因(1249-1293)撰。因字梦吉,号静修。保定谷城(今属河北)人。习程朱理学。曾入仕,后辞官以著述为业。此集又称《静修集》,集内诗十四卷,乐府一卷,文七卷。有元至顺元年庚午(1330

  • 音学叙录

    一卷。清江有诰撰。有诰生平见“音学十书”。是书叙录其著书概略及其学之根据。有段玉裁序一篇及与段玉裁、王念孙来往论音书札四篇。又列古韵二十一部总目及全书凡例。其所列古韵总目,凡分并之部及仅有去入而无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