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古今考

仪礼古今考

二卷。清李调元(1734-1802)撰。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又号赞庵。绵州(今四川省北部)人。乾隆进士,又改为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后被任命为吏部主事。乾降三十九年(1774)充任广东乡试副考官,不久又督学广东。官至直隶永道。调元幼承家学,博通今古,精晓经史小学和金石杂家,并且皆有撰述,被世人称为“通儒”。他辑有《函海丛书》,收入的书达数百种,此书也被刻入。此书的前面有自序。自古以来,儒者在今古文之争上聚讼不已,朱子撰成《古礼经通解》,虽然已成为定论,然而,对古文、今文的不同之处仍然没有详加笺校。此编博采群书,摘取古今文之参互相交之处,悉心加以考订,折衷于古,以补充注疏的漏阙,并且证明从今之非,在这一方面,读礼经者可以一目了然。全书共分上下两卷。其编排次序仍依照原本,首篇为《士冠礼》,其次,其顺序依次是《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下卷为《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等。著者以小学古文及校勘学来校正原文的错误,补充注疏的遗漏,文中有许多精义卓识,此足以表明著者对于经文小学的研讨之深,故能阐幽探赜,发前人所未发。按照《仪礼》周公所手著来教导天下士,在这一点上,与皆讲天子之事的《周官·六典》不同。自秦以来,典籍漫灭,汉兴以后,开始求录天下遗文,于是有了今文、古文的划分。此书的旨意以为礼经当从古文,理由是今文出于传而古文出于篆,传者的口授或许有讹误之处,但篆者的古本犹存。此说颇有道理。是书博引群书,以证明作者的观点,又根据金石小学来校正其字,这的确补正了朱子的遗阙。《仪礼》一书,汉代以前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代韩昌黎已认为此为难读之书,而是书对每篇都有若干条的考证,学者执有此书或许可以避免难读之叹。此书有函海本。

猜你喜欢

  • 史尚书行述

    一卷。附一卷。清史丙荣等撰。丙荣字桂材,江苏江都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官至亳州知州。此书记其父史致俨事迹。致俨字容庄,号望之,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书中所述大率赞誉致俨

  • 三巴掌禅师语录

    一卷。明代释三巴掌(生卒年不详)撰。三巴掌,俗姓李,自号三巴掌,赵州柏乡(今属河北省)人。三巴掌自幼聪明,好学不辍。初闻佛号,自觉归佛愿往。少年出家后,钻研佛法尤勤,昼思夜往,颇就疑难求师闻道、自闭独

  • 燕川集

    六卷。清范泰恒(约1760年前后在世)撰。范泰恒字无崖,河内(今河南省怀庆)人,生卒年均不详。乾隆十年(1745)进士,改庶吉士,外补崇义县知县。泰恒工古文。著有《燕川集》。此集凡六卷。皆其所作古文。

  • 长清县志

    ①十四卷。清岳之岭修,徐继曾纂。岳之岭字尹瞻,河北保定人,贡生,康熙十一年(1672)任长清知县。徐继曾字兆孟,邑人,顺治十一年(1654)拔贡。长清县志创修于明万历邑侯李宗延,此志为二修。岳之岭掌长

  • 论语解义

    二十卷。清凌鸣喈撰。鸣喈有《尚书考疑》已著录。是书排斥杂说,是为激烈。对两汉儒生的恪守师说大加赞同。而对宋代理学,尤其是《四书集注》大加贬斥,认为其侮圣毁贤。四书中多用汉注,参考皇疏。有先下己意再以旧

  • 四库全书辨正通俗文字

    一卷。此乃清乾隆朝诏修《四库全书》供缮录人取法的字样书。系用颜元孙《干禄字书》的体例,辨别正、俗、通三体书法,故以“辨正通俗文字”为名。分辨似、正讹及正帖通用三门。辨似以字之笔画多少为次,例如“匕”、

  • 妮古录

    四卷。明陈继儒(详见《邵康节外纪》条)撰。此书体例仿赵希鹄《洞天清录》和周密《云烟过眼录》而作。书首自序中称:“予寡嗜,顾性独嗜法书名画,及三代秦汉彝器瑗璧之属,以为极乐国在是。然得之于目而贮之心,每

  • 御选古文渊鉴

    六十四卷。清徐乾学(1631-1694)编。徐乾学,字原一,号健庵。江苏昆山人,康熙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仕讲学士、礼部仕郎、内阁学士、刑部尚书等,后受弹劾罢官。曾充《明史》总裁官,并奉命纂修《大清一

  • 鸾鎞记传奇

    二卷。明叶宪祖(1566-1641)撰。叶宪祖字美度、相攸,号六桐、桐柏、槲园外史、紫金道人、槲园居士,浙江余姚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新会知县,考选入京,左迁大理寺评事、工部主事,因不附

  • 演山集

    六十卷。宋黄裳(1044-1130)撰。黄裳,字冕仲,自号紫元翁,南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政和间知福州。累迁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时行“三舍法”,裳曾上书谓:“宜近不宜远,宜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