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九疑山志

九疑山志

①四卷。清詹惟圣撰。詹惟圣,浙江人,康熙元年(1662)由江华县令调任宁远县知县。九疑山旧无志。明万历间邑令蒋镇始创之,历三月而成书。詹惟圣以其书过于简略,因于任宁远知县次年(1663)撰成此书。《九疑山志》清康熙严陵詹氏刻本,共四卷。分为:卷一,形胜,山、峰、岩、岭、江、溪、池、涧、井、湖、洞、石、图画属之。卷二,古迹,神异、建置、人物、游寓、仙释、山猺、土产属之。卷三,祝颂,碑铭、表状、祭文、图记属之。卷四,留题,赋诗、歌颂、乐章属之。兹篇考证较详。其谓九疑,汉书作九嶷。后人改之,谓舜陵之何在,终古存疑。传为舜峰者,渺无真迹,不过以其特立中宫,九峰环抱朝宗矣。即朱明、石城、石楼、峨皇、舜源、女英、箫韶、桂林、杞林九峰之名,亦难详其所自,不过峭壁高深,佳气葱郁。兹篇所记,较郡县志乘详细。其中古迹、祝颂二卷,多存故实。留题卷所载之诗赋乐章,大都为昔贤名作,均称允当。惟人物中记李郃、乐雷发二人事,与九疑山无涉。而游寓之始自许由、彭祖,亦属荒谬。② 四卷。清樊在廷撰。樊在廷,字梅村,湖南宁远人。官清泉县训导。九疑山在宁远县南六十里。明人曾撰《九疑山志》九卷。后代有续修。樊在廷为宁远人,爱九疑山,谓旧志多有失,因就旧志损益变易,增其未备,去其过浮,正其所传讹,而撰成此书。《九疑山志》嘉庆元年(1796)刻本,共四卷。其谓九疑山曰,舜践帝王,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零陵,是为九疑。又谓,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其考较简,然亦有恁。综观全书,条理较清楚,然文字平平,读之乏味。

猜你喜欢

  • 梁文纪

    十四卷。明梅鼎祚(生平见《才鬼记》)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本编多取自《梁书》、《南史》诸家文集,所录不甚繁碎,考证亦较精核。唯以后梁萧归退附外夷之后不

  • 职方外纪

    五卷。明西洋人艾儒略撰。艾儒略(Aleni,jules,1582-1649),字思及,意大利耶稣会士。1610年抵澳门,在该地教数学。后派至北京,曾在上海、扬州、山西、杭州等地传教。书成于明天启三年(

  •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

    见《素问直解》。

  • 现果随录

    一卷。清朝僧戒显(生卒年不详)撰。戒显字悔堂,顺治年间杭州灵隐寺僧人。《现果随录》以阐述佛教因果报应为主要内容,择取有关人和事编成此书九九,凡八十一则。每则叙事之后,必有论断。分清善恶之别。以此,劝人

  • 甲乙经

    见《针灸甲乙经》。

  • 寻乐堂四书讲义

    八卷。清何昱撰。昱字子昭,一字质夫,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何昱乐以程朱为归,对《大学》的明德,《中庸》的性道,《论语》的学习,融会贯通,多所发明。尝谓:“自汉唐而还训释四书者,不啻数十百家,而洞见大道

  • 西园遗稿

    不分卷。明汪茂槐编。汪茂槐,字迁植,安徽绩溪人。生卒不详。以岁贡授河南宜阳主薄。是编一《康范诗集》,宋汪晫撰。二《北游诗集》,宋汪梦斗撰。茂槐为二人裔孙,复合而刻之。“西园”者为汪氏所居里名。后有外集

  • 傃庵野抄

    十一卷。明蔡士顺撰。士顺字考来,吴县(今属江苏)人。该书以编年体记明天启元年(1621)至崇祯元年(1628)事。卷一至卷十汇辑天启朝奏疏诏旨,按日排比,间加以论断。末一卷为召对录。有明崇祯刻本。

  • 周易集注

    十六卷。明来知德(生卒年不详)撰。知德字矣鲜,梁山(今四川梁平)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事迹见《明史·儒林传》。知德自乡举之后,即移居万县深山中,精思易理,历二十九年而成是书。其立说专取《系

  • 潜庄文钞

    六卷。清卜起元(1814-?)撰。卜起元,江苏武进人,布衣。文钞卷一有论周易、屯田、史论各篇;卷二至卷六,书简居其七、八,其中三篇呈林则徐,余若干或致郡守、或致县令,意在自荐入仕,其才堪用、其志可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