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七经纪闻

七经纪闻

四卷,附一卷。清管同(1780-1831)撰。管同字异之,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经学家、散文家。道光乙酉举人。姚鼐主讲钟山学院,从学,称姚门高足。乡举为侍郎陈用光所拔。同县邓廷桢为安徽巡抚时,延请管同教授其子六年。赴京城时卒于宿迁途中,享年五十二岁。管同有经世之志,为学不守章句,曾撰文抨击流风世俗,颇切中时弊。以文名家,其雄峻清新,简严精邃,能曲当法度。又善于作诗,人称得苏、黄之朗俊。姚鼐赞其“才气当时无出其右者”。除本书外,他著尚有《因寄轩诗文集》、《皖水词存》、《战国地理考》、《文中子考》、《四书纪闻》、《孟子年谱》等。本书原定名为《五经纪闻》和《四书纪闻》,校刊时,把《大学》、《中庸》归并入《礼》,而把《论语》、《孟子》附在五经之后,因此称为“七经”。书中一至二卷说五经,《易》仅仅一条,《公羊》也只一条,又空缺《穀梁》,只有说《书》、《诗》稍多。三至四卷,说《论语》、《孟子》,卷前有邓廷桢和方损之(东树)所作二序。方东树序中引述阮元的话,认为本书中精核占十分之二三,未妥的占十分之二三,人所已透发而书中还未透的也占十分之二三,不知是否果真出于阮元之口。而方东树在每一条下多附己见,与管同立异。大抵管同所致疑于朱熹的地方,方东树都不以为然,并对朱熹学说中最害理的论点曲加解说。当然,也不无订正。管同所说,颇有见地之处不少。如“流宥五刑”,援引范蜀公正书,认为舜创制五刑,以宥三苗的劓、刖、剕、宫、大辟,因此舜时的四凶之罪,也仅只流放殛,那么不采用肉刑就可想而知了。所谓“象以典刑”,就如同画衣冠、易章服以为戮一样。所以命皋陶说:“五刑有服”,是已用流放代替五刑了,因而接着说:“五流有宅,五宅三居”,前后辞意明白相承。又《盘庚》上篇有“盘庚与王曰并见”,下篇却只说盘庚而不说及王,管同经过考据,认为前面所称的“王”,是阳甲,其时阳甲在位,盘庚还是臣子,因此告诉众人说,找王来,“既爰宅于兹。”盘庚既把此意告知众人,而后阳甲又命众人全都集合于庭,又告以己意,因此其辞前后相同,不嫌重复。又根据《郊特牲》“大夫强而君杀之,义也,由三桓始也”,认为是三桓的子孙被鲁国诛杀。推证于穆公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又经四五传至景公、平公,其时鲁国想使乐正子当政,慎子为将军,而季孙为司徒,叔孙为司马。世代执掌鲁国大权,都不曾再见。孔子说三桓之子孙衰微,其言已应验了。如此之类,大概就是邓廷桢序中所称“直破二千年先儒传注之误”的具体体现。书中较多引用姚鼐的《九经说》,则是古文家一脉相承之处。只是《大学》、《中庸》,历来与《论语》、《孟子》相提并论,称为“四书”,而且原书本已分帙,宜保持原貌为好。书后附有管同文章二篇、方东树文章三篇,所谈论的都是治河的事,而与《禹贡》相关。有道光刊本(民国时曾影印出版)。

猜你喜欢

  • 诗经简要

    一卷。清汪本原撰。本原安徽六安州(今六安县)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书前自序知其为光绪年间人。此书为未完之作,上起《周南》,下迄《王风》,余者皆缺。多为折衷旧说,鲜有创见。有光绪年间刊本。

  • 唐贾耽记边州入四夷道里考实

    五卷。清吴承志撰。吴承志,字祁甫,钱塘(今杭州)人。光绪中官平阳训导。生平精研舆地之学。卒后其友吴庆廷整理其遗稿,于其残中得此稿百余纸,蝇头细书,凡五巨篇。为之排比,厘为五卷,即《唐贾耽记边州入四夷道

  • 求实学院学规续钞

    十种十卷。清黄舒昺(生卒年不详)编。黄舒昺字曙轩,湘潭(今属湖南省)人。曾主讲河南明道书院,兼主持洛学学院。康梁变法时,湖南巡抚陈宝箴延请新派人物于时务学堂仿外国学制讲述西学,引起旧派人物攻击。戊戌政

  • 谢文庄公集

    六卷。明谢一夔(约1460年前后在世)撰。一夔字大韶,又字襄虞。江西新建人。生卒不详。天顺四年(1460)一甲第一人。授翰林修撰,升左春坊左谕德,进翰林院学士、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此编

  • 南园前后五先生诗十种

    三十卷。明陈暹编录。清熊释祖编录。生卒年未详。《前五先生集》为陈暹编录,选明洪武诗人赵介、孙蒉、王佐、李德、黄哲五人之诗。《后五先生诗》则为清熊释祖编录,为明嘉靖间诗人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

  • 近思续录

    四卷。清代刘源渌(1619-1700)撰。刘源渌字昆石,号直斋,安邱(今属山东)人,倡导程朱理学。此书根据朱熹《近思录》中类目,摘录朱熹著述《或问》、《语类》、《朱子文集》中有关内容分别编入而成,所以

  • 左氏君子例

    一卷。宋李石(详见《方舟易学》)撰。左氏《春秋传》多有“君子曰”,林栗认为是刘歆所加,而李石则认为“似出左氏品藻”,是圣人示后学以褒贬大法,故录七十三条,为《君子例》。又以《圣语例》三十二条附于其后。

  • 晦庵文钞续集

    四卷。明崔铣(1478-1541)编。崔铣,字仲凫,一字子钟,亦字后渠,安阳(今属河南)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编修。历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宣德间,常熟吴讷有《晦庵文抄》六卷,崔铣以其未备,复

  • 音律节略考

    一卷。清潘继善(生卒年不详)撰。潘继善号本庵,婺源(今安徽婺源)人。是书首先列举律吕损益上下相通之法,其次列正半变半诸律长短之法,再次列十二律还相为宫之法,最后列黄宫七管至应宫七管十二图,即《律吕新书

  • 春秋本例

    二十卷。宋崔子方(详见《春秋经解》)撰。崔子方认为:孔子《春秋》一书,编年以为体,举时以为名,著日月以为例。而日月之例又其根本。此书乃以《春秋》日月时之例分隶于例、变例二类之中,共十六门。本来《公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