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

亦称海约翰政策。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提出的侵华政策。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美西战争后,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关岛群岛和菲律宾作为侵略亚洲的跳板。1899年9月至11月(光绪二十五年八月至十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美国驻英、俄、德、日、意、法等国大使,向各驻在国政府发出“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任何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他国不得干涉;各国运往上述“势力范围”内各口岸的货物,均按中国现行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税款;各国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在其“势力范围”所修筑控制和经营的铁路上运输他国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运输费。“门户开放”政策是在承认各国在华既得权益的前提下,要求给予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利益均沾的机会,以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美国企图借此插足中国,使中国市场对美国全面开放。由于“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各国机会均等,加之当时任何国家也无力独霸中国,所以先后得到列强的同意。1900年7月(光绪二十六年六月)海约翰又向上述六国并奥、比、荷、西、葡等共十一国发出“门户开放”照会,宣称“仍旧是与其他列强采取一致行动”,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美国企图以此支持清政府镇压义和团,防止他国借机瓜分中国,进而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步独霸中国。

猜你喜欢

  • 齐魏相王

    战国中期魏惠王与齐威王会见于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互相承认为王。经过齐魏之间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遭到两次大败,元气大伤之后,东方受到齐国的威胁,西方又受到秦国的压力,魏惠王乃接受相国惠施的建议,

  • 镇海之战

    亦称甬江之战。中法战争中爱国军民保卫镇海的战斗。马尾海战后,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和宁绍台兵备道薛福成在镇海积极备战,分兵扼守水陆要冲,镇海人民自发组织民团、渔团,支援守军,1885年3月1日(光绪十一年一

  • 中台

    官署名。即尚书省。东汉时称尚书台,或中台。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又称中台,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旧称。武则天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再称中台。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复旧称。参见“尚书

  • 湖北纺织四局

    亦称湖北纺织官局、纱麻丝布四局、纱麻四局。为张之洞创设的湖北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局的合称。888年(光绪十四年)两广总督张之洞看到纺织为大利所在,拟在广州设立织布纺纱官局。因李鸿章已为上海机器织布

  • 开河分水之议

    又称回河之争。宋代神宗、哲宗时对调整黄河河道的争议。庆历八年(公元1049年),黄河在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大决,河水经今河北中南部至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入今卫河,由天津入海,形成所谓“北流”。嘉祐

  • 口钱

    汉代的一种人口税。民年七岁至十四岁,不分男女,每人每年出口钱二十,为敬奉皇帝之用。汉武帝改为三岁起征,并增至二十三钱。汉元帝时复为七岁起征。

  • 邮传部

    清末官署名。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新设邮传部,管理轮船、铁路、邮政、电报四政。主官为尚书、侍郎。1911年(宣统三年)改称大臣、副大臣。所属有邮政总局、铁路总局、电政总局、电话局、交通银行等

  • 上计

    战国、秦、汉时年终考核地方官员的方法。战国时,地方官员须将一年应收赋税数额,分别写在两片木券上,一片留地方保存,一片呈送国君或国王,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依据,称为上计。汉代由县令(长)将县的户口、垦田、

  • 秦朝

    朝代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西周时,秦只是一个附庸小国,春秋时逐渐壮大。战国末年,秦灭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朝廷设三公九卿,采分权制,互相制约,集

  • 法家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主张法治的主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创始人为春秋晚期郑国子产。《左传》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 “郑人铸刑书”。这是子产担任郑国执政期间进行政治改革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