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御史台

御史台

官署名。西汉称御史府,长官为御史大夫。东汉改称宪台,又称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实际长官。魏、晋、刘宋改称兰台,梁、陈、北朝仍称御史台。御史台是我国封建王朝的最高监察机关,专司弹劾之职。唐高宗曾改称宪台,旋复旧称。武则天将原御史台改为左肃政台,专知在京百司;另增置右肃政台,专知按察诸州。唐中宗改为左、右御史台。唐玄宗废右御史台,以原左御史台为御史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唐高宗时曾称大司宪),其僚属有御史中丞(唐高宗时曾称司宪大夫)、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宋、元沿置。明初一度设置,其长官为左、右御史大夫,寻罢,更置都察院。御史台之名遂废。

猜你喜欢

  • 大计

    明代考核官吏的制度。对地方官吏的定期考核,叫做“大计”,也叫“外察”。孝宗时,规定外官(地方官)三年一朝觐,进行考察。其办法是, “州县以月计上之府,府上下其考,以岁计上之布政司,至三岁,抚、按通核其

  • 大国舅司

    辽北面宫帐之一。辽审密氏之拔里、乙室已两家族世与皇族通婚,而分立族帐,称为国舅帐。太宗时,又尊皇太后父族及母前夫之族述律氏为国舅帐。并定拔里、乙室已和述律氏三族皆从汉俗为肖姓。至世宗时,又尊母肖氏为皇

  • 赵灭中山

    古代白狄别族所建立的鲜虞国(其都城在今河北正定东北四十里新城铺),战国时称为中山国。战国初,中山武公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州)。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文候灭中山国。不久复国,中山桓公徙都灵寿

  • 义净取经

    唐高宗时,佛教大师义净于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从广州出发,搭波斯船浮海去印度,先在那烂陀寺钻研佛经十年,后又到宝利佛逝、末罗瑜 (在苏门答腊),搜罗并抄写佛经,滞留南洋又十年,先后游学三十余国,历时

  • 梁氏擅政

    西夏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毅宗谅祚亲政后,迎娶已蕃化之汉人梁氏为后,并以其弟梁乙埋为“家相”,参与朝政决策。拱化五年 (公元1067年)毅宗死,子秉常八岁继位,是为惠宗。母梁氏以太后摄政,舅梁乙

  • 五九国耻

    1915年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二十一条”,经过秘密交涉,袁世凯为换取日本对复辟帝制的支持,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于5月9日承认了日本政府提出的要求,丧权

  • 八思巴字

    元代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文字,又称蒙古新字。八思巴,吐蕃萨斯迦人。忽必烈即位后被封为国师,受命创制蒙古文字。八思巴在藏文字母的基础上加以变革,创制出蒙古新字,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作为法定的官方文字正

  • 张海起义

    北宋仁宗时今陕、豫、鄂三省交界处农民起义。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夏,陕西大旱,饥民达二、三百万。八月,张海、郭貌(邈)山,党君子、范三、李宗等人,聚众千余人起义于商州(今陕西商县)。随后即转战于陕

  • 马相、赵祗起义

    东汉末年,益州绵竹(治今四川德阳北)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朝廷对农民的压迫更变本加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春,马相、赵祗在益州绵竹领导数千名农民举行起义。攻下绵竹城,杀县令李升。又攻破雒县(治

  • 十二监军司

    西夏地方军事机构。西夏全域分为左右两厢,共划分为十二个地方军区,称为十二监军司。每一监军司均仿宋制立有军名,规定驻地,沿用族落形式加以编制。监军司各设都统军、副统军和监军使各一员,例由贵戚豪右、族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