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唐代中叶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天宝年间,政治日趋腐败,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恶性膨胀。李林甫为相,为防止其他汉人入相,兵权委以蕃将,安禄山得以任平卢(治今辽宁朝阳),范阳(治今北京),河东(治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三镇节度使,成为一个握有重兵的边帅。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奉密旨率兵入朝讨杨国忠之名,起兵范阳,发动叛乱,率范阳、平卢两镇兵及罗、奚、契丹、室韦共十五万,号称二十万人,进军南下。沿途州县官吏或开门出迎,或弃城逃避。叛军在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渡过黄河,攻下陈留(今河南开封)、荥阳(今河南郑州),又破东都洛阳。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国号燕,建元圣武。然后率兵西指,在潼关受到阻击。唐将哥舒翰率临时凑集的十多万军队,出潼关以取洛阳,在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中叛军埋伏,全军覆没,哥舒翰被俘。叛军乘势入潼关,陷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玄宗率杨国忠等随从仓惶西逃,越秦岭而入巴蜀。河北诸郡、河南大部均被叛军所占。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青铜峡北)继位,尊玄宗为太上皇,组织唐军抵抗,叛军遂不得西进。至德二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军借得回纥兵,乘机反攻。九月,郭子仪等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败退邺城(今河南安阳)。时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占据魏州(今河北大名),与安庆绪遥相呼应。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兵六十万,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围攻邺城。史思明率军南下增援。六十万唐军由于指挥不灵,一触即溃。史思明杀安庆绪,留其子史朝义守邺,自回范阳,称大燕皇帝。同年九月,史思明率军南下,陷汴州,克洛阳,中原又入叛军之手。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史朝义杀其父史思明, 自称皇帝,叛军内讧,力量削弱。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代宗继位,唐再借回纥兵,以雍王李适为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副,率军攻史朝义。唐军连战连捷,收复东京洛阳及郑、汴等州,进逼河北。史朝义部诸节度使投降唐军。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史朝义逃归范阳,不得入城,自知穷途末路,遂自缢于山林之中。安史叛乱始平。自天宝十四年至广德元年初,安史之乱历时八年,波及中原广大地区,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了重大损失,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唐朝亦由盛而衰,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猜你喜欢

  • 福建小刀会起义

    一称“闽南起义”。福建小刀会属小刀会系统的建帮和兴化帮,为福建华侨陈庆真于道光末年在厦门所重建,属天地会支派,沿袭天地会组织、歌诀、口号、“腰凭”等,成员以小刀为标志。因陈庆真归国时“购有小刀数百柄,

  • 梓州战役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李顺率农民军攻占成都府(今四川成都)。宋军残部逃往成都东北之梓州(今四川三台)。知州张雍率三千士卒,在城中治器械,积军储,以为固守待援之计。李顺派大将相里贵率二十万大军进

  • 京师同文馆

    见“同文馆”。

  • 汉阳铁厂

    清末最早的新式冶金企业。1889年(光绪十五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筹建炼铁厂。同年,张调任湖广总督,以督办修筑芦汉铁路需要为由,奏准设立炼铁厂,次年遂将筹建中的铁厂由广州移至汉阳兴建。同时勘察开采大

  • 宪政商榷系

    民国初年的政派,通称为商榷系。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国会恢复,北洋军阀皖系头目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把持政府实权。原国民党国会议员张继等组织宪政商榷系,与拥护段祺瑞的研究系相对抗。在制宪问题

  • 英德借款详细章程

    见“英德洋款合同”。

  • 镇守使

    官名。北洋军阀政府设置于省内各重要地区,负责绥靖地方责任。镇守使由大总统委任,一般多由师长、混成旅长、旅长兼充,有些地方设有副职,称镇守副使。某些特别地区的镇守使职权编制与一般的不同,不但维持地方秩序

  • 弼德院

    清末官署名。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仿行宪政成立责任内阁,为总揽国政的最高机关,但又恐其职权过重,另设弼德院,规定“该院权限与内阁相为维系”,名为“用备顾问”,实则以为制约。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

  • 反矿监税使斗争

    明神宗时城市工商业者和手工业工人反对政府掠夺的斗争。明神宗时,财政濒于绝境。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明政府派出大批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四出掠夺民间财物,激起城市市民的激烈反抗。万历二

  • 万寿表案

    明初文字狱之一。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替人作《万寿表》献给朱元璋,其中有“垂子孙而作则”句。“则”与“贼”同音,朱元璋认为是讽刺他做过贼,遂将其处死,史称万寿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