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中国人民反割台斗争

中国人民反割台斗争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将台湾割让日本,中国人民义愤填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割台的斗争浪潮。各界人士以罢市、发布檄文、通电、上书等方式表示强烈抗议。台湾人民更是“捶胸泣血,万众一心,誓同死守”。清政府却不顾人民的意愿,一意孤行,派李经方(李鸿章之子)于1895年6月2日(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十日)与日本签订交割台湾证书。而在此前四天, 日本侵略军已从基隆以东五十里的澳底登陆,清政府命令台湾文武官员内渡, 日军不日即陷基隆、台北。台湾巡抚唐景崧遵旨内渡厦门。帮办台湾军务、台南守将刘永福,在爱国军民的拥护下领导抗战。他集众订立盟约,提出“众人一心,兵民一气,不计生死”的口号,与蜂拥而起的民众武装义勇军团结配合,共同战斗。义勇军以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部最为著名。他们先是在台湾北部的新竹一带屡挫日军,后因粮械不济失利,姜绍祖在战斗中被俘牺牲。吴汤兴、徐骧等率部南撤,在苗栗一带奋勇拒敌后,与刘永福所派前来接应的吴彭年部黑旗军,一道退守大甲溪。后在刘永福亲军七星队的增援下,在台湾中部重镇彰化与日军激战,给敌人以重创,吴汤兴、吴彭年及七星队大多数战士壮烈牺牲,彰化失守。接着,爱国军民艰苦御守嘉义,台南。在危急的形势下,刘永福弃军内渡,徐骧力战阵亡。10月21日(九月四日)台南失陷。日军自澳底登陆至此时侵占全台,历时五个月之久,投入兵力五万余,伤亡及疲病遣返者共达三万余。号称最精锐的日本近卫师团,被消灭了将近一半,师团长、亲王北白川能久中将、旅团长山根信成也先后重伤毙命。此后五十年间,台湾人民不断进行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

猜你喜欢

  • 大齐(刘豫)

    南宋初年金朝在中原扶植的傀儡政权。史称伪齐。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军南下,宋知济南府刘豫杀守将关胜降金。建炎四年九月,被金册立为帝,国号大齐。始都北京(今河北大名),后迁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 楚国

    西周分封的诸侯国。芈姓,相传是祝融氏的后裔。商朝末年,楚族领袖鬻熊奔周,事周文王有功,其四世孙熊绎因此在周康王时被封于荆山(今湖北西部荆山)。都丹阳(今河南西南部与湖北西北部交界的丹淅二水交汇处)。不

  • 南阳保卫战

    唐军保卫南阳(今河南南阳),抗击安史叛军的战役。南阳地处中原与江汉之间,为江汉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安史叛军占领中原之后,江、淮财富不得不经由长江、汉水运抵洋川(今陕西洋县),再输入关中。这条运输线

  • 著帐诸局

    辽宫帐负责管理皇帝及后妃私奴的机构。契丹本族人犯罪没为奴隶,称“瓦里”,分别编入笔砚局、牌印局、裀褥局、灯烛局、车舆局、御盏局等,各置著帐郎君以统辖之,为皇室制造各种器物。又有宫户(也称著帐户),也主

  • 更役

    汉代各种劳役的统称,因各种劳役皆由成年男子 (称为“卒”)更迭为之而名。汉制,服役年限自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县服役一月,称为“卒更” (或“更卒”);此外,每人一生还须服二年兵役,一

  • 隋文帝改革

    隋文帝在位期间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进行的改革。改革内容: (一)官制方面,中央置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作为最高政权机关。三省互相牵制,由内史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尚书

  • 夏(明玉珍)

    元末农民战争中明玉珍建立的政权。明玉珍,随州(今属湖北)人,家世务农。徐寿辉起义后,明玉珍集乡丁千余屯青山。后归附徐寿辉,受封元帅,守沔阳。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春奉命率斗船五十,集粮川、陕间。

  • 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根据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原则所制定的一整套维系各级贵族上下、尊卑、贵贱、亲疏关系的典章制度。礼是执行这套典章制度的具体礼节仪式,乐是配合礼仪所奏的乐曲。凡是贵族阶级所强调的道德规范,如忠、信、孝、悌、

  • 三大府

    明代官署名。明初,中央政府建制承袭元朝。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辖六部,总揽全国行政,对皇帝负责,对政务有专决权。设大都督府,置大都督,节制全国军事。设御史台,职掌监察。这三个机构统称“三大府”。为加强

  • 鱼鳞图册

    明代编造的田亩清册。南宋始造鱼鳞图,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太祖派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到浙西核实田亩,定其赋税。洪武二十年,又派国子监监生武淳等分别到各州县主持丈量田亩,编成鱼鳞图册。以税粮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