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诗词百科>李峤杂咏

李峤杂咏

诗集。唐李峤撰。李集原有五十卷,至宋殆佚。自唐以降,流传世间的是其杂咏诗。《新唐书·艺文志》于五十卷外,别出《杂咏诗》十二卷,《崇文总目》同。《宋史·艺文志》除《李峤诗》十卷外,又有《李峤新咏》一卷(按“新”字疑“杂”字之误)。《郡斋读书志》卷一七著录《李峤集》一卷,并云:“集本六十卷,未见。今所录一百二十咏而已。或题曰‘单题诗’。有张方注。今其诗犹存,唯张注不传。”所谓“单题诗”,即就诗的标题特点而言;所谓“杂咏”,乃就诗的内容而言。由此可知,唐至两宋所流传的即是“单题诗”一百二十首而已。或曰“十二卷”,因内分十二部,每部十咏(首)为一卷,共为十二卷。这是就分类言。或曰“一百二十咏”,这是就诗的总数言。《唐才子传》卷二小传称峤有“《杂咏诗》十二卷,《单题诗》一百二十首,张方为注,传于世。”含混不清,易给人以两种书的错觉。此集前有天宝六载(747年)登仕郎守信安郡博士张庭芳序,上卷为乾象、坤仪、芳草、嘉树、灵禽、祥兽六部各十首;下卷为居处、文物、武器、音乐、玉帛六部各十首。卷末附日本宽政十一年(1780)天瀑山人《跋》、《识》二则。晁氏所谓张方注,当为张庭芳注之误。庭芳注本,今尚存残卷(见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李峤杂咏注》)。有清嘉庆间日本天瀑山人辑刊的《佚存丛书》本(第一帙),最系古誊。又有据《艺海珠尘》本排印的《丛书集成初编》本《杂咏百二十首》。此本与《佚存丛书》本除诗的分类和子目相同外,所异者有五:1.卷前无序跋(排印本将《佚存》本的序跋移于卷末);2.无目录;3.诗前有作者小传;4.有校注,共校出字句一百六十处,可校正、补订《全唐诗》李峤诗中的诸多缺失;5.每首诗用双圈标出韵脚。后三项正是此本之特点。参“李峤集”、“李峤诗集”。

猜你喜欢

  • 妙年

    少壮之年。钱起《海上卧病寄王临》:“妙年即沉痾,生事多所阙。”

  • 飞锡

    ①谓高僧等执锡杖飞空。刘长卿《送台州李使君兼寄题国清寺》:“知到应真飞锡处,因君一想已忘言。”②指僧人游方。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飞锡方独往,孤云何事来。”③借指高僧。刘长卿《禅智寺上方怀演和尚

  • 油蔚

    【介绍】:曾为淮南幕职,奉使塞北,留诗别营妓卿卿。《全唐诗》存此诗。

  • 四公子

    指战国时的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见《史记》的《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和《春申君列传》。李白《送薛九被谗去鲁》:“蛾眉笑躄者,宾客去平原。却斩美人首,三千还骏奔。毛公

  • 仲蔚园

    张仲蔚的园庐。亦泛指高士隐居之处。李德裕《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书楼晴望》:“薄暮柴扉掩,谁知仲蔚园。”参见“张仲蔚”。

  • 布鼓

    以布做的鼓。《汉书·王尊传》中,王尊曾以“毋持布鼓过雷门”为喻,讥太傅在东平王面前说诗。因雷门(会稽城门)之大鼓擂击之声闻于洛阳。因而“布鼓”含有班门弄斧之意。刘禹锡《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

  • 骊宫高

    【介绍】: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的第二十一首。骊宫指骊山华清宫。此诗以唐宪宗不幸骊宫为由,歌颂其爱惜人力、财力,目的在于正面劝戒执政者节制娱乐,重惜人力。诗中说“吾君不游有深意”,结尾说:“君之来兮为

  • 董逃行

    【介绍】:张籍作。系乐府旧题。描写汉时董卓作乱,焚烧宫室,大肆抢掠,京城百姓被迫逃匿深山,不得返回家园。末句以乐府曲名入诗,可见诗人所咏并非纯是董卓之乱,而是对战乱纷起的现实不满,有为而作。

  • 李邕

    【生卒】:678—747【介绍】:唐代散文家。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之子。少知名。武后长安初,李峤等荐其词高行直,授左拾遗。中宗时,以与张柬之善,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参军事。少帝唐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介绍】:王建作。诗题一作《十五夜望月》。十五夜,中秋之夜。诗写望月时的幽静境界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近人俞陛云评云:“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笔致尤见空灵。”(《诗境浅谈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