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人物>章懋

章懋

【生卒】:1437—1522

【介绍】:

明金华府兰溪人,字德懋,号闇然子,晚号穀滨遗老。成化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以谏元夕张灯被杖,贬南京大理左评事,历福建佥事。考满求致仕。家居以读书讲学为事,称“枫山先生”。弘治十六年起南京国子监祭酒。正德二年引疾归。世宗即位,进南京礼部尚书致仕。谥文懿。有《枫山语录》、《枫山集》。


【生卒】:1436——1521

字德懋,兰溪(今属浙江)人。成化二年(1466)会试中进士第一名。官编修。宪宗为除夕张灯结彩。命词臣撰诗词进奉,他与同官黄仲昭,检讨庄昶上疏谏不可,帝恶其妄言,并杖责,左迁其官。修撰罗伦先以言事被贬黜,时称“翰林四谏”。因毛弘等为之辩解护救,改懋任南京大理左评事。逾三年,升福建佥事,政绩甚著。任职期满,力求致仕。屏迹不入城府,专门读书讲学。称“枫山先生”。弘治中,任南监祭酒。正德五年(1510)任南京太常卿,次年任命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力辞不就,世宗即位,即家进南京礼部尚书,致仕。卒。赠太子少保,谥文懿。


【生卒】:1437—1522

【介绍】:

明金华府兰溪人,字德懋,号闇然子,晚号穀滨遗老。成化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以谏元夕张灯被杖,贬南京大理左评事,历福建佥事。考满求致仕。家居以读书讲学为事,称“枫山先生”。弘治十六年起南京国子监祭酒。正德二年引疾归。世宗即位,进南京礼部尚书致仕。谥文懿。有《枫山语录》、《枫山集》。


【生卒】:1436——1521

字德懋,兰溪(今属浙江)人。成化二年(1466)会试中进士第一名。官编修。宪宗为除夕张灯结彩。命词臣撰诗词进奉,他与同官黄仲昭,检讨庄昶上疏谏不可,帝恶其妄言,并杖责,左迁其官。修撰罗伦先以言事被贬黜,时称“翰林四谏”。因毛弘等为之辩解护救,改懋任南京大理左评事。逾三年,升福建佥事,政绩甚著。任职期满,力求致仕。屏迹不入城府,专门读书讲学。称“枫山先生”。弘治中,任南监祭酒。正德五年(1510)任南京太常卿,次年任命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力辞不就,世宗即位,即家进南京礼部尚书,致仕。卒。赠太子少保,谥文懿。


【生卒】:1437—1522

【介绍】:

明金华府兰溪人,字德懋,号闇然子,晚号穀滨遗老。成化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以谏元夕张灯被杖,贬南京大理左评事,历福建佥事。考满求致仕。家居以读书讲学为事,称“枫山先生”。弘治十六年起南京国子监祭酒。正德二年引疾归。世宗即位,进南京礼部尚书致仕。谥文懿。有《枫山语录》、《枫山集》。


猜你喜欢

  • 康基田

    【生卒】:?—1814【介绍】:清山西兴县人,字茂园。乾隆二十二年进士。授江苏新阳知县。历河南河北道、江南淮徐道。以治河有声,擢江苏按察使,兼河务,寻署江南河道都督。嘉庆间官至河东河道总督。治河以束水

  • 姚南仲

    【生卒】:730-803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制举及第,由太子校书迁为右拾遗、右补阙,终官尚书右仆射。(,参见《新唐书》)【生卒】:729—803【介绍】:唐华州下邽人。肃宗乾元二年,制科登第

  • 徐行可

    【介绍】:明九江卫人,字三山。世袭指挥佥事。幼读书明大义。左良玉兵陷城,行可母汪氏、妻邹氏、妇陈氏皆投井。行可亦自尽于望京门城楼。

  • 孙光祀

    【介绍】:清山东历城人,字怍庭,号溯玉。顺治十二年进士,累官兵部侍郎。有《澹馀轩集》。

  • 梓慎

    【介绍】:春秋时鲁国人。大夫。襄公二十八年春无冰。以为岁星在星纪而淫于玄枵,必有天时不正之灾。明年,宋郑果饥。

  • 张璺

    【生卒】:?——1105字子厚,常州(今属江苏)人。举进士,调青溪县主簿,以养亲不就。闭门读书四十年,亲手校书数万卷,无一字舛。穷经著书,自晨至夜不寐。从元丰到元祐,大臣数荐授职,力辞不就。于是孙觉、

  • 杨应龙

    【介绍】:宋嘉定人,字汝济,号性斋。宁宗时官武功大夫、两浙西路兵马钤辖。晚年请祠,主管建宁府冲祐观。尝著《进授册》五万余言,又有《知见录》、《性斋诗稿》。

  • 唐顺之

    【生卒】:1507—1560【介绍】:明常州府武进人,字应德,一字义修,称荆川先生。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曾协助总督胡宗宪讨倭寇,谓御敌上策,当截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受祸。曾亲率舟师,邀敌于长江口之崇

  • 叶克书

    【生卒】:?—1658【介绍】:名一作克舒。清满洲正红旗人,辉和氏。天命间为佐领。太宗即位,列十六大臣,授都统。崇德初,以攻明时有过,罢官。后再任都统,又以兵败罢官。入关时,任副都统。旋至山东,与车尔

  • 番係

    西汉时人。武帝时任河东郡守。建议武帝修渠引汾水灌溉皮氏、汾阴两地农田,又引黄河水灌溉汾阴、蒲坂农田,可使原黄河岸边素不耕垦的土地五千顷变为可耕农田,每年增收二百万石粮食,以减少关东漕运的困难。武帝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