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旺图丹旦白尼玛
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嘉庆十五年(1810),噶勒丹锡勒图呼图克图四世圆寂后,被选认为转世灵童,是为噶勒丹锡勒图呼图克图五世。生于塔尔寺所属的梅仰部。察罕诺门汗胞弟。道光(1821—1850)初年,赴京,返回后在青海塔尔寺学经。道光九年(1829),谕准在紫禁城骑马。十八年(1838),授副札萨克达喇嘛,赏给俸粮。
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嘉庆十五年(1810),噶勒丹锡勒图呼图克图四世圆寂后,被选认为转世灵童,是为噶勒丹锡勒图呼图克图五世。生于塔尔寺所属的梅仰部。察罕诺门汗胞弟。道光(1821—1850)初年,赴京,返回后在青海塔尔寺学经。道光九年(1829),谕准在紫禁城骑马。十八年(1838),授副札萨克达喇嘛,赏给俸粮。
延边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1930年5月1日,龙井朝鲜族工人,在延边党组织领导下,首先举行同盟罢工,接着20余所中小学罢课,附近各县农民纷纷响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声讨其罪行。举行游行示威
金大臣。女真族。必兰氏。贞祐(1213—1217)初,累官宁化州刺史。二年,迁同知真定府事,权河北、大名宣抚副使。三年,以保全赞皇县(今河北赞皇)功,遥授安武军节度使,改昭义军节度使,充宣抚副使。加授
书名。元法令类编。《大元通制》条格一纲的残存部分。现存22卷,凡646条,约占原条格一半强。包括户令、学令、选举、军防、仪制、衣服、禄令、仓库、厩牧、田令、赋役、关市、捕亡、赏令、医药、假宁、杂令、僧
地名。因河得名。藏语称“桑曲”。即今甘肃夏河县,土名“拉卜楞”以拉卜楞寺得名。位于大夏河上游,东接临夏,西南连碌曲县,东南邻临洮、卓尼,西北界青海黄南自治州。古为藏族所居,清初蒙古入其地,呈汉、藏、蒙
见“十姓”(8页)。
清代皇族女儿的称号。满语音译,“小姐”或“从姐”、“表姐”之意。清初,国君和贝勒女的称呼无严格界线,均称为格格。如何和里所娶清太祖努尔哈赤长女嫩哲,《满洲实录》即写作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
清初武官。蒙古镶黄旗人。多罗科氏。世居义州地方。崇德五年(1640),从杏山台上密遣人至清,约兵往攻。兵至,生擒台上5人,遂率众归清,授三等甲喇章京世职。顺治元年(1644),随睿亲王多尔衮入山海关镇
1636——1680清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郑亲王※济尔哈朗第四子。顺治十一年(1654)底,封三等辅国将军。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叛,命署副都统率蒙古兵赴江宁镇压。八月耿精忠由铙州犯徽州,
见“完颜宗峻”(1156页)。
朝鲜族民间游戏之一。亦称踏瓦。流行于延边等地区。今已不盛行。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载,农历正月十五日,“村民老弱成群夜出城外,鱼贯伏行,后前相续,连亘不绝。令一幼女子步行其上,左右扶掖,唱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