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利啜碑
突厥文碑铭。1912年波兰学者阔特维奇在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之伊赫·和硕特地方发现。故又称伊赫·和硕特碑。碑今仍存发现地。碑文刻在石碑四边,共29行,残破颇甚。约建于唐开元九年(721)左右。碑主为暾欲谷同时代人,碑文记述碑主一生武功。有耿世民汉译文本。
突厥文碑铭。1912年波兰学者阔特维奇在蒙古国乌兰巴托附近之伊赫·和硕特地方发现。故又称伊赫·和硕特碑。碑今仍存发现地。碑文刻在石碑四边,共29行,残破颇甚。约建于唐开元九年(721)左右。碑主为暾欲谷同时代人,碑文记述碑主一生武功。有耿世民汉译文本。
?—1306察合台汗国可汗。又译都哇、都瓦、都阿、朵瓦、朵哇等。蒙古孛儿只斤氏。八剌子。约元世祖至元十年底(1274年初,一说九年),在窝阔台孙海都扶持下即汗位。追随海都,与元朝为敌,联军扰天山南北,
见“舍利”(1467页)。
见“东科尔”(512页)。
元朝宗王。又译昔烈吉、昔里给、失里吉、失烈吉、习列吉。蒙古孛儿只斤氏。※蒙哥汗子。中统初,附阿里不哥反忽必烈,兵败,于至元元年(1264)随阿里不哥归降。五年,封河平王。八年,随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西
见“夷”(759页)。
元地方政区名。孛苦江,清文献作布固江或布呼江(“布固”,满语,“鹿”之意)。元代在水达达女真地所设五个军民万户府之一。先属开元路,后归水达达路。所在和治所众说不一。有说在今黑龙江下游博朗湖地区(内有的
中药名。又称黄良、将军、火参、肤如。出产于四川、陕西、江淮及甘、青一带。有锦纹大黄、土番大黄、土大黄之分。茎青紫色,形如竹。二、八月采其根,去黑皮,横切作片,火干,即可供用。川大黄因片如牛舌形,故又称
明末青海隆务寺创始人。藏族。剃度为僧,拜曲结敦仁巴为师,以萨吉大百户为施主,于年桑地方创建大小寺院18座,在贡库沟创建隆务寺德庆曲科林,修建佛殿,塑三世佛像。向明宣宗献《白摧破金刚母》。明宣德元年(1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三十六年(1771),恭格族叔父雅兰丕勒随土尔扈特汗渥巴锡归清,封札萨克固山阿穆尔贵贝子,建旗。分4佐领,隶巴启色特启勒图盟,归喀喇沙尔(今焉耆
肃北蒙古族的一种风俗。凡出生的婴儿均要留发,俟其长到三、五岁时,始将所留“胎毛”从四周剪去,只留顶发。剪发时要举行仪式,先请喇嘛占卜,选吉日,邀请叔伯姑舅等亲朋好友参加。届时由主人向客人一面献哈达、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