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邺城

邺城

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地处太行山东麓冲积扇平原,漳河临城横卧,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从春秋时期齐桓公始建,至北周大象二年(580)被毁。邺城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200多年,曾多次营建和破坏。汉末丧乱,邺城为袁绍割据北方基地,统辖冀、青、幽、并四州。建安九年(204),曹操破袁绍部,进据重建之,成为曹氏政权争雄天下、扫灭蜀吴主要政治经济军事基地和文化中心,辖10郡。曹丕称帝定都洛阳,以邺为北都。十六国时期,又先后为羯族石氏后赵、汉人冉闵冉魏、鲜卑慕容氏前燕、拓跋鲜卑东魏、鲜卑化汉人高氏北齐的国都。邺五为都城近百年,历经变迁,其城市布局格式奠定了中国城市建设的基础,对后代的长安、洛阳,甚至北京均产生深远影响。古建筑颇多,据不完全统计,邺北城有大型建筑40座,邺南城33座、堂、殿、楼、阁、台、廊、苑、玄,应有尽有,建筑宏伟壮观。邺西北隅的三台(铜雀、金凤、冰井)是邺建筑的标志。其中铜雀台高12丈,台上建楼5层,高15丈,计27丈,有15尺高铜雀于楼顶,其南北的金凤台、冰井台皆高8丈,三台以复道楼阁相衔接,台上均有屋室殿宇百余间。邺北城中羯族石虎所修的太武殿,基高2.8丈,东西70余步,南北65步,以金为柱、银为槛、珠作帘、玉作壁。邺南城建筑较北城更豪华富丽,太极殿前正门阊阖门、昭阳殿东西长廊都为后代皇城城楼建筑及离宫别园中的歌台水榭所模仿采用。

猜你喜欢

  • 丸都城

    古地名。或称新国、中都城。高句骊国第三个都城。故址通说为今吉林省集安县城西侧山城子;在县城西北90华里处之板石岭发现《毋丘俭纪功碑》,故一说板石岭即丸都山,关马墙山城为其故址。高句骊山上王延优二年(1

  • 脱因

    ①元代汉语白话。为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对佛教僧人的称谓。一说“脱因”一词系为汉语“道人”的蒙古语译称。元代文献和碑铭中音译作“脱因”,义译为“和尚”、“和上”。 ②即“托音”(750页)。

  • 东北边防辑要

    书名。※曹廷杰撰。2卷。清光绪十一年(1885)成书。该书博采群书、档册和访问记,记述东北古代战守险要及边界沿革等,时时上至先秦肃慎,下至清末;范围远及外兴安岭及库页岛;事涉邻近诸国;首次记载了明奴儿

  • 牛录章京

    参见“牛录额真”(358页)、“佐领”(1087页)。

  • 锁南嘉措

    1543—1588即三世达赖喇嘛。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高僧。《明史》作索南坚措。藏族。生于拉萨西郊堆垅地方玛氏贵族家。父南结扎巴为穷结宗本,母系帕主属下官员之女。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4

  • 鄂吉

    亦称“乌吉乌纲”。景颇语音译,意为“拉牛”。旧时云南德宏景颇族地区对因某一纠纷引起的家族与家族、村寨与村寨及至“山官”辖区之间的武装抢牛事件的泛称。汉称“拉事”。大多因人命、杀伤牲畜、盗窃及债务与婚姻

  • 毗伽可汗

    684—734唐代后突厥可汗。又作苾伽可汗。名默棘连,又作默矩。阿史那氏。※颉跌利施可汗子,※阙特勤之兄。神功元年(697),拜大度设,史籍作右厢察,又作“小杀”,随其叔※默啜东征西战,出兵25次,身

  • 怯伯

    ?—1327察合台汗国第十三代汗。蒙古孛儿只斤氏。※笃哇之子。长兄宽阇死,答里忽继位,国人不服,他于武宗至大二年(1309)结其父旧臣杀达里忽,暂时摄国,以俟其兄也先不花入朝中原大汗归来嗣位,并击败窝

  • 萧袍鲁墓志

    辽代契丹大字、汉字墓志。又作“故北宰相萧公墓志铭”。1965年出土于辽宁省法库县柏家沟乡前山村。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志石为一合。志盖正面刻汉字篆书3行9字“故北宰相萧公墓志铭”,背面中间刻契丹大字15行

  • 托毛公贝勒旗

    见“和硕特南右翼后旗”(14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