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辽史

辽史

史书名。元朝官修,脱脱等撰。凡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营卫志》、《国语解》等卷为正史中最具特色者。主要记载辽朝历史及其典章制度,也简述了北辽和西辽的史事,辽朝建立前契丹族史事,散见于《世表》、《营卫制》等卷。取材以辽耶律俨撰《皇朝实录》和金陈大任等撰《辽史》为底本,兼及《契丹国志》、《资治通鉴》、《新五代史》等诸正史《契丹传》。元世祖(1260—1294)时曾两次诏修辽、宋、金三史,因体例争议未决,延至至正三年(1343)四月开始着手撰写。四年三月修成,首尾不及一载,于二十四史中成书最速。编修时以实录为凭,无所粉饰,多数记载,较为可信。是研究辽代史和契丹民族史的主要史料。但由于成书匆促,无暇旁搜,率而成编,实多疏略。如开国前和灭亡阶段的记载诸多缺略,会同元年(938)改契丹国号为辽,统和元年(983)复国号为契丹等大事漏记。又因史料未及融贯,重复缺谬之处甚多。如每年游幸,即具书于本纪,复为游幸表一卷;部族之分合,既详述于营卫志,复为部族表一卷;属国之贡使亦具见于本纪,复为属国表一卷;食货志、刑法志等既甚短简,且与本纪列传重复。加之失于校勘,错误比比皆是。如年号寿昌误记为寿隆,也有同人异名、一事岐说等情况。是书初刻于至正五年,已佚。后有元刻明印本,明南、北监本,清乾隆四年(1739)殿本、百衲本等,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最优。清厉鹗《辽史拾遗》、杨复吉《辽史拾遗补》、近人冯家升《辽史正误三种》均可订证其失误。又,《辽史》修撰不自元朝始。此前,金朝已先后撰成两部,均佚。一为萧永祺撰,耶律固等同修,皇统八年(1148)成书的75卷《辽史》;一为金章宗时(1189—1208)命党怀英、移剌履等人初修,陈大任专力续成的《辽史》,世称陈大任本。大任修史时,朝廷下令民间将辽时诸家文集、记事及碑铭墓志等,悉上送官,以资取择。元修《辽史》,多因之。

猜你喜欢

  • 普剌

    西域古城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和《元经世大典图》。耶律楚材《西游录》作不剌。《常德西使记》作孛罗城。《元史·耶律希亮传》:中统三年(1262),希亮曾两次至不剌城。《明史》作怕剌。古城遗址在今新疆

  • 察赤

    即“者舌”(1348页)。

  • 黎州土百户

    清代四川境内土司名。蜀汉马岱后裔,先祖于元代世袭邛部州六番招讨使。明洪武八年(1375),置黎州长官司,以马芍德为长官,赐给印信、衣服、绮帛。十一年(1378),升长官司为安抚司,晋马芍德为安抚使。万

  • 大定府志

    书名。清黄宅中修,邹汉勋总纂,傅汝怀分纂。60卷。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内容包括宸章、诏谕、赐祭文、礼仪、六礼、规条、疆土、舆图、沿革表、疆域、里居、土田、风俗、形势、山川、关路、冢墓、城郭

  • 稷桑之战

    春秋时期晋国与赤狄皋落氏之间的战争。春秋初,“狄之渠帅”皋落氏居于成周西北、晋都绛东南,即今山西垣曲县一带,与晋紧邻,威震晋都。晋献公在其宠妻骊姬的挑动下,于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将晋国军队分为上下

  • 扬歌

    见“盈歌”(1714页)。

  • 即“湖邪尸逐侯鞮单于”(2277页)。

  • 三月街

    白族传统节日和街期。又称祭观音街、观音街或观音市。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起在大理城西点苍山脚下举行,为期5—7天。相传唐代永徽间(650—655)某年三月十五日,观音菩萨来到中种峰下,征服了恶魔罗刹,开辟

  • 阿吉旺秋扎巴

    ?—1724清代后藏贵族。藏族。噶伦才仁旺杰之父。掌管拉萨北部达隆地区政教大权。康熙五十三年(1714),被拉藏汗委任为门达旺地区军官,随军征不丹,捍卫边境,受嘉奖。五十七年(1718),厄鲁特蒙古准

  • 西布鲁特

    参见“布鲁特”(4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