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边事汇钞

边事汇钞

亦名《历代边事汇钞》。书名。清末朱克敬编撰。12卷。光绪(1875—1908)初年成书。作者以行医为业,目击清末外患频仍,边事日急,欲以历史为鉴,暇时系统采辑历代中外交涉及有关边陲的史事,汇为此编。内容起周成王(前1063即位),迄明世宗嘉靖朝(1522—1566),其中两宋史事辑入最多。附以个人议论,观点不出历代统治阶级“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传统民族政策思想范围。主张办理对外交涉必须洞边事、达夷情,叛则伐之,降则受之,和则许之,服则礼之。意在借史切时,不重考订,因属较系统的资料汇集,有便于参考之处。有光绪六年(1880)刊本。

猜你喜欢

  • 大都

    元代都城。即今北京市。蒙古人称“汗八里”,意为“汗城”。原为金都城,名中都。元太祖十年(1215),蒙古军取之,复燕京旧称,作为统治汉地的据点。太宗六年(1234),置中州断事官,辖中原诸路。宪宗元年

  • 匦匣司

    西夏官署名。属次等司。天盛年间(1149—1169)设4正使、4承旨、4都案、8案头。

  • 五功释义

    清代伊斯兰教著作。全称《天方五功释义》,亦称《一斋五功义》。刘智撰。63章。该书用中国儒家性理学说解释伊期兰教念、拜、斋、课、朝“五功”及其意义。分三部分:前七章综述“五功”之原因,中二十五章以仪、法

  • 四郎工噶

    清代后藏地方官员。藏族。光绪十八年(1892),充当东科尔。次年升任七品噶厦小仲译。二十五年(1899),升六品仁木营官。三十年(1904),晋升五品昔孜营官。谙熟营务,干练有为。三十三年(1907)

  • 济尔玛泰卫

    见“只儿蛮卫”(551页)。

  • 撒里必

    契丹语,为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名称。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诸宫卫与部族下置石烈。撒里必为※遥里部下之一石烈。

  • 正酋望

    唐代南诏职官名。辅佐诏主执掌国事的重臣。据《新唐书·南蛮传》:为王之下8个高官之一,职位在酋望之下,员外酋望之上,犹试官也。秉政用事,权力很大。

  • 温纳支郢城

    宋代邈川(今青海乐都)吐蕃部落首领。※温逋奇之孙。其父一声金龙死后,继为部落首领。邈川一带部落多归之。统率部众28族,有兵6万余人。辖地西接董毡,南距黄河勺家族,东界咱家族,北邻夏国。熙宁六年(107

  • 安珠瑚

    ?—1686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瓜尔佳氏。先世居苏完。牛录章京阿喇穆之子。顺治元年(1644),以父随军入山海关击农民军李自成部战死,受命袭父职,累进三等轻车都尉。擢甲喇额真,兼刑部郎中。从大将军

  • 上驷院

    清代官署名。初名御马监。顺治十八年(1661),改名为阿敦衙门。“阿敦”满语意为“牧群”、“马群”,即管理牲畜、训育御马的机构。专为皇帝、后妃、皇子巡幸出游、围场射猎提供马匹。康熙十六年(1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