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箭

蒙古箭

冷兵器之一。蒙古最早的狩猎工具。在部落争斗中的武器。早期的箭头是石制、木制或骨制等。《黑鞑事略》:“有响箭(即呜镝也),有驼骨箭,有批针箭,剡木为栝,落雕以为翎”。铁制箭头的使用,既锋利又有穿透力,箭的两边磨得很锋利,好似一把两边有刃的剑。蒙古人在箭袋内藏有一把锉刀,可随时磨砺箭头,箭杆尾有羽能定向射出。1970年2月在乌鲁木齐市南郊盐湖南岸天山元代武将墓葬出土6支箭,有两支较完整,一支尚附有残翎。杆长71.5厘米,是柳条制,直径约0.6厘米,两头稍细,箭杆尾端衔口深约0.5厘米的凹沟,用以扣弦,箭镞铁质,呈扁平的挑叶形,全长11.7厘米,铤长3.9厘米,箭杆在距尾端1.5厘米处粘附翎羽三片,成60°角等分,翎长15.5—17.5厘米,从残存部分看,是用胶将翎羽的一半粘附在上面,以使箭行方向端正速度迅疾。翎羽为坚挺,应是鹞羽或是雕羽。箭是蒙古人作战长期使用的武器,现代已成为一种体育器械。

猜你喜欢

  • 索诺木喇布坦

    ?—1765清代蒙古王公。阿巴噶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后裔,巴特玛衮楚克长子。雍正元年(1723),袭札萨克多罗郡王。九年(1731),以锡林郭勒盟所购驼献察罕瘦尔军营,

  • 王振邦

    ?—1700清康熙朝黎族起义首领。海南岛琼山县指马峒人。黎族。因不堪忍受地方文武官属役使黎族群众入山采香、藤、花梨、紫檀等物之苦,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十二月,在指马峒宰牛传箭,倡导黎人武装反抗官

  • 怒官

    即“怒管”(1775页)。

  • 杨玄

    ?—429后仇池国君主。字黄眉。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氐人。※杨盛长子。南朝宋永初三年(422),被武帝刘裕封为武都王世子,加号前将军。元嘉二年(425),父卒。继位。自称都督陇右诸军事、征西大

  • 固伦长公主

    1636—1650清公主。满族。爱新觉罗氏。太宗※皇太极第十一女。懿靖大贵妃阿坝垓博尔济吉特氏生。初封固伦公主,顺治(1644—1661)间,进封固伦长公主。顺治四年(1647),下嫁阿坝垓部噶尔玛索

  • 撮罗昂库

    一种圆锥形帐幕式住所。赫哲语音译,“撮罗”,意为“尖”或“尖顶”;“昂库”亦作“安口”,为“窝铺”、“棚子”之意,即尖顶棚。旧时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一般用作冬季住房。与鄂温克人的“萨喜

  • 爨宝子碑

    东晋时云南碑刻。因比南朝刘宋时的※爨龙颜碑小,故俗称小爨碑,亦合称两爨碑。安帝义熙元年(405)立。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云南南宁(今曲靖)南70里扬旗田出土。咸丰二年(1852)移置城内武侯祠

  • 绥远特别区

    民国时省级行政区划名。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加紧部署蒙古地区的军政设施,民国三年(1914)一月首先设置绥远特别区。将原阎锡山管辖的归绥道萨拉齐、托克托、丰镇等12县,原绥远城将军直辖的归化城土默特

  • 哈剌反

    明初土族第一代剌土司。青海西宁州人。明洪武四年(1371)附明,授充总旗。其孙剌苦功升副千户,始以剌为姓。曾辖有“土舍”、“土民”100余户,男女200余人。居地在今民和县泉里剌家庄,上剌庄。附剌土司

  • 阿史那忠碑

    全名“大唐故右骁卫大将军薛国贞公阿史那府君之碑”。上元二年(675)立。原在陕西醴原县北20里,昭陵南10里。碑已佚。文存岑仲勉《突厥集史》下册。※阿史那忠(610—675)为唐朝突厥将领,征伐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