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叫“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作“蒙古勒格”或“班布克格尔”。“蒙古包”之称源于满语,《黑龙江外记》:“穹庐,国语(即满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蒙古族沿之,故蒙古牧民称“有毡帐的百姓”,一直沿用至今。状呈圆形尖顶,上周侧壁分数块,每块高四、五尺,长七、八尺,用细条木编成网状,可伸可缩,围成圆柱,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外覆以毡,以绳固定。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供采光、通风和排放炊烟,风雨雪天则覆以毡。壁上留木框作门,高三、四尺,宽二尺许,挂毡帘作门。其规模小者直径一丈左右,大者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可汗的帐幕可容2千人。分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固定式蒙古语称“托古日克格尔”,适合于哲里木盟、昭乌达盟等农牧经济区,移动式蒙古语称“乌尔敦格尔”,适用于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等牧业区。移动式又分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拆卸后以牲畜驮运;后者以车拉运,早在蒙古国时期即已有之,《黑鞑事略》:称“不可卷舒,车上载行”,“车上室,可坐可卧”,西方旅行家卢布鲁克曾目睹用22头牛拉载直径2丈许的大帐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定居的实现,仅在游牧区尚保留之。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游牧民族也居此种帐幕。

猜你喜欢

  • 鄂齐尔

    ①(?—1657)清初大臣。蒙古族。科尔沁兀鲁特部人。博尔济吉特氏。※明安孙,※昂洪子。天聪七年(1633)父卒,袭三等副将。次年,改三等梅勒章京。顺治年间(1644—1661),三次晋升,又以罪降职

  • 泐史

    书名。原名“囊丝本勐”,意即“地方志”,即车里宣慰使司地方志。用傣文记录云南西双版纳(车里)最高统治者世系及政事的编年史书。汉文译本称《泐史》。分上中下3卷。所记从第一任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

  • 尉迟伏阇雄

    ? —692唐时西域于阗王。姓尉迟氏。上元(674—676)初,助唐击吐蕃。次年,唐朝以其地置毗沙都督府,下辖10州,授其为都督。垂拱三年(687),遣使朝唐。天授三年(692)卒,子尉迟璥嗣职。

  • 耶律韩留

    ?—1035辽中期文学家。字速宁。契丹族。皇族仲父房之后。史载其举止庄重,笃行义,有明识。工诗,著有《述怀诗》等,今不传。圣宗朝入仕,统和年间,召摄御院通进。开泰三年(1014),稍迁乌古敌烈部都监,

  • 宣光

    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年号。1371—1378年,凡8年。

  • 迈里古思

    元末官员。唐兀人,字善卿。幼家贫,侨居松江,从师通诗、易二经,授徒养母。善谐谑,多与名士交游。至正十四年(1354)进士,授绍兴路录事司达鲁花赤(镇守官),继任江南行台镇抚,募民组织果毅军,守护城池。

  • 克失旦

    明代东蒙古部名。明代汉籍亦译作“黑石炭”、“克石炭”等。清代文献译作“克锡克腾”、“克西克腾”、“克什克腾”等。名称源于成吉思汗时创立的扈卫军“客失克田”(怯薛丹)。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以北,为

  • 景瑞

    “南天国”年号。1050—1052年,凡3年。详见“侬峒起义”(1462页)。

  • 钦察

    ①古部落名。又作钦叉、乞卜察克、可弗叉、克鼻稍、库蛮、波洛维赤、乞卜察兀惕等。属突厥语族。分布于里海、黑海以北,东起押亦河(今乌拉尔河),西至秃纳河(今多瑙河)。从事游牧及农业,主要信仰伊斯兰教,亦信

  • 追金鹿故事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开发景洪地区的传说。故事流传甚广,情节各异,内容大体相近。相传傣族首领叭阿拉武率大小头人及群众外出畋猎,天神为了把他们引到土地肥美而无人居住的勐脸(孟连)、勐梭(勐阿)、勐泐(景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