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苗民抗夫碑

苗民抗夫碑

古碑名。清嘉庆四年(1799)六月二十三日立于贵州施秉县南六合乡廖洞中寨路口土地庙两侧,左右各一,亦称六合苗民抗夫碑。右侧碑高1.04米,宽0.69米,厚0.09米。碑额无题刻,碑文分作29行,竖刻,计千余字。左侧碑高1.14米,宽0.59米,厚0.11米,碑额有“万古留名”4字。右侧碑文中提出该碑所刊,系当时清政府“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尚书署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富”,“为通饬禁革驿站积弊”,明令“严行禁革”之条款。文中有15条具体事项规定,如:“督抚巡阅照例督院用马七匹,夫六十名,抚院用马六匹夫六十名,预发传牌传知沿途地方官即将传牌抄四门照数应付,不得滥应一夫一马。无马之处平价□备,不许派累里民百姓,违者参究”。对上司过境供应饮食“岂容派及里民”,“一概不许备办,倘跟随人役敢于藉端滋事,许即禀明惩究”等8条。左侧碑文共7条,除第一款,其余经风雨剥蚀,已无法辨认。最下面的署名为“潘故概”“漏(廖)洞头人”“中牌”“兵洞刘再贵”。碑立所在地,乃苗民聚居区域,史称※生苗。明清以曾爆发多次苗民抗税抗夫斗争。嘉庆四年,即乾嘉湘黔苗民※石柳邓、※吴八月起义被镇压不久,清政府为了缓和矛盾,稳定局势遂发布此布告。苗民将其刻在碑上以晓民众监督。

猜你喜欢

  • 阿洪

    怒族历史上著名民族英雄。传说生于碧江一区九村。生年适怒族第十一代祖先赤赤维时代,大致在十一、二世纪。曾领导怒族群众,联合傈僳、独龙等族人民战败傣族,迫使傣族南迁。使怒族得以在怒江地区生存下来。生前曾住

  • 图美

    ?—1632清朝将领。蒙古族。科尔沁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哲格尔德子。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随奥巴投附后金努尔哈赤,赐号岱青达尔汉。赏赍甲胄雕鞍。天聪三年(1629),从贝勒济尔哈朗攻明,入大安口

  • 于栗䃅

    北魏大臣。代人。鲜卑万忸于氏(后改于氏)。少习武,善骑射。登国(386—391)中,拜冠军将军,假新安子。皇始(396—398)初,与宁朔将军公孙兰率骑二万,潜自太原,袭后燕慕容宝于中山。以功进假新安

  • 龙门石窟

    见“伊阙石窟”(810页)。

  • 精奇里江

    古水名。一作锦衣里江、净溪里江;“里”,一作“哩”;、江”,满语作“乌喇”。因水色黄(索伦语和满语谓“黄”为精奇里,旧亦有说“精奇里”为满语“盛哉”之意)得名。黑龙江北岸最大支流,前苏联称结雅河。源出

  • 饶乐郡王

    辽封爵名。开元二年(714),唐玄宗曾以是爵封奚族首领李大酺。辽重熙十七年(1048)圣宗第六子耶律侯古、乾统六年(1106)天祚帝第四子耶律习泥烈先后受封。

  • 喀尔喀赛音诺颜部右翼后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哈绥河北岸、色楞格河南岸。东至库布色固勒接本部左翼中旗界,西至毕勒齐尔接本部中后末旗界,南至额勒素图接札牙班第达呼图克图界,北至色楞格河接札萨克图汗部中左翼右旗界。有佐领1。会

  • 大朱留王

    即“大武神王”(93页)。

  • 耶律买住

    ?—1270蒙古国将领。契丹族。为太傅※耶律秃花次子。窝阔台汗六年(1234),以兄耶律朱哥征四川阵亡,兄子室童又有疾不胜任,诏允其袭兄爵,拜太傅。蒙哥汗八年(1258),随汗入川,献“欲略定四川下流

  • 茶马金牌

    见“金牌信符”(14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