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色拉寺

色拉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最大寺院之一。寺名为藏语音译,意为“野玫园”,全名野玫园大乘洲。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位于拉萨市北3公里的色拉山麓。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弟子释迦益西(《明史》作释迦也失)创建。明永乐十二年(1414),明成祖派人进藏敦请宗喀巴赴京,宗喀巴年迈难以成行,即派他代赴南京朝觐,遂被封为大国师,赐财物。返藏后,即用这些财物,并得到本地贵族资助,于永乐十七年(1419,一作十六年)创建该寺。内分3个扎仓、29个康村和若干米村。曾规定僧人总数5500名,解放前实达8000名。建筑宏伟华丽,内藏有明宣德皇帝在释迦益西第二次进京朝觐、封其为大慈法王(藏语称降钦却杰)时新赐缂丝像,该寺以金汁写成的藏文《大藏经》,以白檀香木雕刻的16尊者塑像等珍贵文物。自格鲁派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后,该寺的政治、宗教地位日显重要。主要经济来源是占有庄园、牧场、农牧奴,并以差、租、高利贷和经营封建买办性商业等形式剥削农牧奴;其余来自于信众布施和政府补助。曾任西藏地方摄政的第五辈热振活佛出自该寺结扎仓,因坚持爱国立场,于1947年被杀害。为此,该扎仓僧众曾与亲帝分裂分子控制的藏军发生武装冲突,死伤僧众百余人。

猜你喜欢

  • 克烈部

    清代哈萨克中玉兹(鄂尔图)分支部落名。又译柯勒依。先民为蒙元时期克烈部。南宋嘉泰三年(1203),克烈部首领王罕被成吉思汗战败后,被迫西迁,后遂融合于哈萨克,为左部哈萨克重要成员之一。乾隆二十二年(1

  • 弹汗州

    唐代招抚契丹所置州名。一作殚汗州。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窟哥举部附唐,唐置松漠都督府,以大贺氏八部之一纥便部为弹汗州,以原部辱纥主(部落首领)为刺史统之,隶松漠府。武则天

  • 旭烈兀

    1217—1265伊儿汗国创建者。又译旭烈、吁里兀。蒙古孛儿只斤氏。※拖雷子,元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弟。元太宗七年(1235),随宗王拔都西征不里阿耳、钦察、斡罗思诸国。十三年,攻入马札儿(今匈牙

  • 伊努山卫

    见“亦文山卫”(873页)。

  • 北使录

    书名。明李实撰,1卷。实字孟诚,合州(今四川合川县)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十四年(1449),瓦剌太师也先统军攻明,经“土木之役”,大败明军,俘获明英宗,后在攻北京时,遭明军反击,北撤,翌年,

  • 顶疾啰

    见“閤门司”(1727页)。

  • 清朝文献通考

    亦名《皇朝文献通考》。书名。清代官修。300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起纂,五十一至五十二年(1786—1787)成书。体例与《续文献通考》同,亦为26考。记载清太祖天命元年(1616)至清高宗乾隆

  • 锡纳干潮尔

    即“潮尔”(2527页)。

  • 蒙文指要

    书名。清蒙古学者赛尚阿编纂。共四册。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印。第一、二册,为满蒙汉对译词典,称“蒙文晰义”;第三册称“蒙文法程”,即语法正字法;第四册包括“更定便览讹字”、“续编讹字”、“便览遗字

  • 东大寺

    藏传佛教寺院。在甘肃天祝县城土鲁坪与普贯山间之水磨沟内。因位于连城妙因寺以东,故名。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喜饶尼玛初建,后渐兴盛,达隆活佛罗桑尼玛曾任此寺法台。初,先后为萨迦派和噶举派寺院。清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