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清吏司
清官署名。为理藩院下属机构。初为宾客司,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为王会清吏司。掌内札萨克各部旗的俸禄、朝贡、赏赐;外藩王公的俸禄、札萨克王公每年轮班来京朝贡的年班、贡品、入贡的随从人员人数、在京所供银米、赏赐物品、安排围班等事。设郎中满1人,蒙古2人,员外郎满2人、蒙古3人,主事蒙古2人。
清官署名。为理藩院下属机构。初为宾客司,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为王会清吏司。掌内札萨克各部旗的俸禄、朝贡、赏赐;外藩王公的俸禄、札萨克王公每年轮班来京朝贡的年班、贡品、入贡的随从人员人数、在京所供银米、赏赐物品、安排围班等事。设郎中满1人,蒙古2人,员外郎满2人、蒙古3人,主事蒙古2人。
元代画师。河南省洛阳人。回回人。擅长壁画,与其子马七、马十一、马十二、马十三,皆洛阳回族的杰出画师。其画继承民间画工的传统粉本技艺,技法熟练,章法谨严,造型生动。山西省永济县永乐宫三清殿内的291尊帝
18世纪70年代中叶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高山族地区武装入侵事件。同治十年(1871) 12月,琉球船只于台湾南部北瑶湾触礁,船员登岸后被牡丹社高山族人所误杀。琉球当时为中国属地,日本帝国主义者却声称为其
见“所力卫”(1466页)。
史学界对元室北迁后的称呼。始见于郑麟趾(1359—1468)著《高丽史·恭愍王世家》(1451年成书),沿用至今。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明将徐达、常遇春(回族)等北取中原,会师元大都
唐代党项首领。约生于隋唐之际。折氏为云中(今山西大同)大族。唐武德年间(618—626),由代北(指今山西恒山及河北小五台山以北地区)迁入河西府谷(今陕西府谷),为河西折氏始祖。其后世历仕麟(今陕西神
藏语音译,又作宁穷、娘穷,意“小户”、“贫弱户”。此称元代已有。西藏民改前,因劳力弱未被农奴主分予“差岗地”,较※差巴地位更低的一个社会等级。其中一部分仍被固着在所属农奴主的领地内,被分予少量※工资地
北周宣帝宇文赟年号。579年,凡1年。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三十六年(1771),渥巴锡汗族弟巴木巴尔随汗归清,封札萨克多罗毕锡哷勒图郡王,建旗。分4佐领。隶乌讷恩素珠克图东路盟,归库尔喀喇乌苏(今新疆乌苏县)大臣管辖。四十八年(178
元代地名。又作沙井。位于今内蒙古四子王旗红格尔乡。蒙古汪古部世居其地。元代建城,为砂井总管府治所。有驿道南通净州,北达和林(蒙古国都城,今蒙古国哈尔和林)。
见“排瑶”(20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