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滇东北苗文

滇东北苗文

苗语滇东北次方言文字。简称滇东北苗文,是建国后为苗族改革的一种文字。滇东北苗文是本着尽量与汉语拼音方案汇通的原则而设计的,是以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区石门坎寨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滇东北苗文声母共有56个,除了与汉语相同相近的声母b、p、m、f、w、z、c、s、d、t、n、l、zh、ch、sh、j、q、x、y、g、k、h等22个之外,还有带鼻冠音的闭塞声母,各个发音部位不同的鼻冠音一律用n表示,如nb、np、nz、nc、nd、nt、ndl、ntl、nj、nq、ng、nk、ngh、nkh等;清化的鼻音、边音声母用在鼻音、边音前面加h的办法表示,如hm、hn、hngg、hl;卷舌塞音、鼻音声母用在舌尖中音字母后面加上的办法表示,如dr、tr、ndr、ntr、nr;dl、tl、ndl、ntl声母中的l,并非边音而是边擦音;小舌塞音声母用在舌根塞音后面加h的方法表示,如gh、kh分别表示[q]、[qh];由于有带鼻冠音的声母ng,舌根鼻音声母写作ngg,和汉语拼音方案不同;h有两个,一个清一个浊,表现形式一样,用声调表示清浊。韵母共有21个,其中用w表示展唇后高元音,ang表示展唇后低元音和展唇后高元音的复合音,eu表示圆唇前次低元音和展唇前高元音的复合音,yu表示展唇前高元音,其余的单元音、复合元音韵母与汉语拼音方案的相同。声调有8个,与汉语的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相当,分别用字母b、x、d、l、t、s、k、f表示,其调值分别为54、35、55、33~11、33、53~31、11、53~31。阳上、阳去和阳入各有两个调值,名词性音节的调值为前者,非名词性音节的调值为后者,为了在声调字母上和其它方言文字取得一致,这三个声调虽各有两个调值,但各用一个声调字母,即分别用l、s、f作声调字母。滇东北苗文主要适用于云南省彝良、大关、昭通、永善、巧家、武定、禄丰、禄劝、楚雄、曲靖、宣威,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织金、普定、六盘水等县市说滇东北次方言的苗族。约有30万人。滇东北苗文方案系1956年10月在贵阳召开的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上通过的,1957年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

猜你喜欢

  • 乞思合儿

    见“喀什噶尔”(2205页)。

  • 米泼

    见“人役税”(33页)。

  • 三二家渡口

    古津名。为积石山安集乡尕鲁坪黄河渡口。古有桥。《水经注》称“于此作飞桥,桥高五十丈。”后毁,唐重建,又毁于北宋,后一直无桥,以皮筏渡河。旧时,黄河是积石山唯一的水运交通路线,人们将当地和青海的羊毛、皮

  • 景星

    五代十国时期云南大长和国国王郑仁昊年号。起止不祥。

  • 浯勒札河之役

    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联合克烈部配合金军击败塔塔儿部的战役。又作“斡里札河之役”。承安元年(1196),金遣丞相完颜襄统兵征讨塔塔儿部。塔塔儿部兵败龙朐河(今克鲁伦河),余众逃往浯勒札河(今

  • 武勒州

    古羁縻州名。北宋属广南西路邕州左江道,治所在今广西扶绥县。为侬人(今壮族先民)首领侬智高母阿侬出生地。

  • 必力工瓦僧

    ?—1430藏传佛教噶举派僧人。又名王仁波切仁钦贝杰。藏族。曾任止贡寺座主。明洪武十八年(1385),明赐“必力工万户府印”。永乐十一年(1413),明帝封其为阐教王,并赐彩币印诰。领地在今西藏墨竹工

  • 宗本

    藏语音译。又称营官。原西藏地方政府宗(相当内地县)级地方行政官员。始设于元明之际。根据《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清代由噶厦从贵族中提名,经驻藏大臣审查委派,受基巧节制。分大、中、小、边宗诸等次,由五

  • 勐涽土便委

    清代云南车里宣慰使司辖下傣族土职。原为奢陇法之食邑。清雍正(1723—1735)间,召普塔翁,以功授土便委职。传召麻哈翁,于光绪(1875—1908)中被民众攻杀绝嗣,由头目叭弄高代办司事。1921年

  • 拉卜楞寺规

    清代拉卜楞僧伽应遵守之规章。咸丰四年(1854),鉴于该寺清规戒律逐渐废弛,由该寺第四十七任堪布吉美丹巴尼玛加以整顿所订。章程规定:凡入寺僧伽,严禁邪恶、饮酒和偷盗;无特许,妇女不得入寺内;僧伽内部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