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县
县名。位于贵州东北部。境内有土家、苗等民族散居。唐代置辰水县,属充州。宋属沅州。元置省溪坝处军民长官司、后改为省溪坝场蛮夷长官司;又置提溪等处军民长官司、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军民长官司,皆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1368—1398)初,置省溪、提溪、大万山3长官司,属思南宜慰司。永乐十二年(1414),废思州、思南两宣慰司,置铜仁府,3长官司皆属铜仁府。清光绪八年(1882),改大万山名省溪,移铜仁府治于原省溪司之江口。民国三年(1914),置江口县。
县名。位于贵州东北部。境内有土家、苗等民族散居。唐代置辰水县,属充州。宋属沅州。元置省溪坝处军民长官司、后改为省溪坝场蛮夷长官司;又置提溪等处军民长官司、大万山苏葛办等处军民长官司,皆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1368—1398)初,置省溪、提溪、大万山3长官司,属思南宜慰司。永乐十二年(1414),废思州、思南两宣慰司,置铜仁府,3长官司皆属铜仁府。清光绪八年(1882),改大万山名省溪,移铜仁府治于原省溪司之江口。民国三年(1914),置江口县。
?—1641清初将领。蒙古镶红旗人。世居巴林部。以地为氏。初授骁骑尉。崇德三年(1638),从多罗贝勒岳讬征明,率护军防守七昼夜,破敌。六年(1641)五月,随睿亲王多尔衮围锦州,战明总督洪承畴援军,
见“耶律璟”(1304页)。
清末中医师。河南省南阳人。回族。七代祖传中医,主治伤寒症。医术高明,人誉之为“妙手回春”。曾致力于恢复南阳乡贤、东汉著名医师张仲景圣祠和设立国医学术研究院,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有益贡献。
见“耶律贤”(1302页)。
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方言音译。又称龙崩嘎央,意为“低骨头”、“黑骨头”。旧时珞巴族区分等级的俗称,与“龙崩达把朗”(白骨头)相对称,指※麦让、※伍布和※涅巴三个等级。
见“本雅失里”(489页)。
蒙古语mongghul (忙豁勒,即蒙古)一词之误译。源于波斯作家将此词音译为moghul。明末耶稣会士利玛窦绘制《山海舆地全图》时,将moghul音译为“莫卧尔”;近人屠寄译为“蒙兀儿”,以为即“蒙
晋时于今云南一带设置治理少数民族的职官。晋武帝太康五年(284一说三年,282)于宁州地置(初置时曾废宁州入益州。惠帝太安元年(302)复置,辖云南大部及贵州、广西部分地区)。多由刺史兼领,下设长史、
明代藏区古地名。又作答藏、思达藏、达苍。今之吉隆。永乐十一年(1413),明中央政府封其地政教首领南渴烈思巴为※辅教王。南渴烈思巴为萨迦派后裔,其曾祖在元代曾尚长公主,封白兰王,并以达苍为基地发展势力
水名。《辽史》已见其名。古称大辽水,亦曰句骊河,清代有称其中游曰巨流河(一作枸柳河)。有二源,东源“出靺鞨西南山”,即今长白山西麓之萨哈亮山,今称东辽河(旧曰赫尔苏河、外辽河);西源又有南北二源,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