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撒喜果

撒喜果

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族婚姻习俗。又称撒喜。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福建、河南、山东等地。源自古代波斯、阿拉伯人婚礼中之“撒金豆”及宗教信仰之俗。侨居中国的波斯、阿拉伯穆斯林巨商结婚时,于婚礼当天在女方家由阿訇念完“尼卡哈”(证婚词)后,向新郎、新娘身上撒黄金豆粒,意为喜庆日散天课施舍贫民,贫苦的穆斯林拾之均分。后民间改为撒四果(核挑、枣、花生、白果),让围观的大人、小孩拣食,意为知感真主赐结良缘。后由于受汉族的影响,其意义和内容亦随之变化,逐渐演化为求吉利,撒喜果象征吉祥幸福、子孙满堂。“核桃”谐音“和头”,取意和睦相处,白头偕老;“枣”谐音“早”,取意早生贵子;“花生”取意“儿女双全”。婚礼之日散发,其方式各族有所不同:回族是新郎站在新房门口向在院中的宾客散发;东乡族是在阿訇念完喜经(即尼卡哈或称证婚词、合婚经)后,由娶亲人当场散发;保安族是由女方所请阿訇或主持人向围观者散发男方送来的喜果;撒拉族是在阿訇念完尼卡海(哈),新郎由件郎引领向女方长辈致“色俩目”问好后,给在场的人撒喜果,同时还要散发“古古麻麻(一种油炸的小方块食品)。

猜你喜欢

  • 靖安县

    旧县名。在今吉林省西北部嫩江支流洮儿河流域。明属泰宁卫。清光绪三十年(1904)以科尔沁右翼前旗垦地置靖安县,治白城子,隶洮南府。为清末在内蒙古东部实行土地放垦,割旗地而置的县级行政区划之一。1914

  • 火阿真伯姬

    见“火臣别吉”(394页)。

  • 折从阮

    892—955本名从远,字可久,党项族。唐末麟州刺史折嗣伦子。五代后唐同光(923—926)年间,任河东牙将,领府州副史,又授刺史。长兴初(930)入朝,明宗以其洞习边事,加检校工部尚书,复授府州刺史

  • 屯镇总兵

    官名。即“伊犁镇总兵”。清廷以绿营官兵屯戍伊犁时所设指挥官。其所辖之兵不同于关内诸“镇标”之兵,其特点不仅限于戍守、听差,且用于大兴屯田和建筑城署。乾隆二十五年(1760),伊犁办事大臣阿桂奏设。后陆

  • 爇节仪

    契丹族祭俗。皇帝即位时,择地安置征伐所俘人口、臣下进献人口和犯罪所籍没的人户等,建州县、设官署以治其事。及帝崩,所置人户、府库等,在穹庐中置小毡殿,供奉帝后金像。遇节辰、忌日、朔望日,皆致祭于穹庐前。

  • 哈剌基

    元朝法酒。蒙古语音译。用以处死“犯人”。据叶子奇《草木子》记载,“法酒,用器烧酒之精液取之,名曰哈剌基”。该酒从葡萄酒中炼制,色清如水,冬不结冰,故以是否结冰辨其真伪。有剧毒,“饮之则令人透液而死”。

  • 寨公田

    傣语称“纳曼”。农民称之为“纳曼当来”,意即“寨内大家的田”。指解放前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下为村社集体占有的土地。时村社之间有严格的地界;与村社成员一起生活而不脱离村社的人,均可平均分得一份土地使用

  • 南诏神武王

    唐时南诏第五世王阁罗凤的谥号。见“阁罗凤”(1727页)。

  • 足美策旺班觉尔

    ?—1842清代西藏地方政府官员。藏族。初任仔琫。道光十九年(1839),经驻藏大臣孟保等奏准,晋升为噶伦。办事谙练,二十一年(1841),参与征剿森巴人侵藏,协办军务,统领士兵,不辞劳苦,奋勇杀敌,

  • 文成公主

    ?—680和亲吐蕃之唐公主。唐太宗养宗室女。藏籍又称“佳萨公主”,意为“汉妃公主”。贞观十五年(641),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与之同时,中原地区的农具制造、纺织、造纸、酿酒、制陶、碾磨等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