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抛绣球

抛绣球

壮、布依等族青年男女间的文娱与社交活动。亦称“丢糠包”,古称“飞”。每年农历春节、三月三、歌圩或“浪沼”期间举行。绣球由姑娘们用彩绸或花布缝制,呈圆形、椭圆形或方形、菱形;内塞米糠、沙子或豆粒、棉花籽等物;球的上端系一条彩带,便于投掷,下端装饰一束五彩缤纷的丝坠。有三种活动方式:(1)男女分别站一排,往来抛接,动作优美,接住球者为胜,球落地者为输,输者被罚唱歌;(2)在场地上竖立一根约3丈高的木竿,竿顶端安置一圆圈,男女各队分别将绣球掷向圈内,投中者为胜,不中者为输,输者被罚唱歌;(3)在歌圩上,姑娘们有意将绣球抛给意中人,如得球者也有意,就将绣球留下,另以布帕或其它礼品回赠;若不同意,则婉言谢绝,并将绣球还给对方,或暂时留下,再通过中间人还给对方。此俗历史悠久,南宋朱辅《溪蛮丛笑》载:“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为两朋,各以五色彩囊(即绣球)、豆粟,往来抛接,名曰‘飞’”。

猜你喜欢

  • 金上京遗址

    位于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子。原为女真完颜部发祥地。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后,为金都城。太宗天会(1123—1135)年间,始建城郭、宫殿。海陵王迁都燕京时下令焚毁。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复建。

  • 居京师八回爵

    清中叶受命居住北京之维吾尔族王公总称。或简称“居京回爵”。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统一西北地区后,分别授乌什伯克霍集斯、和田伯克和什克、叶尔羌(今莎车)喀喇玛特系和卓额色尹、图尔都、玛木特、帕

  • 朝顺军司

    西夏监军司名。全称右厢朝顺监军司。夏景宗李元昊建国时建,为西夏初期十二监军司之一。驻地在仁多泉城(今青海门源县),备青海西蕃。一说驻地在兴州(今宁夏银川市)西北克夷门或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北。

  • 东号

    东汉时烧当羌首领。※东吾之子。东汉永元(公元89—104)初年,父死,袭首领位,将部落徙居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末年死,子麻奴立。

  • 喜宁

    ? —1450明朝太监。蒙古族。正统十四年(1449),随明英宗征瓦剌,在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兵败被俘,降也先,告以内地虚实,劝也先内侵并充向导。献策从宁夏进兵,夺取陕西苑马寺马匹,直趋江南,置

  • 无终

    戎的一种。参见“山戎”(118页)。

  • 斡脱户

    元代户类之一。斡脱,突厥语ortaq音译,意为“同僚”、“伙伴”,转意为“商人”。蒙元时,西域商人投靠蒙古大汗、诸王、后妃、公主等经营商业,放债营利,凭借政治势力,享受免役等特权。多结队而行,自称“斡

  • 俺不罗

    明代乌思藏地名。在今西藏浪卡子境。洪武(1368—1398)初,明在其地置俺不罗卫,后升为俺不罗行都指挥使司。参见“俺不罗行都指挥使司”(1887页)。

  • 讹鲁观

    即“完颜宗隽”(1156页)。

  • 於句折

    见“据曲”(20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