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戒台寺

戒台寺

契丹王朝时期重修的著名佛寺。位于今北京门头沟区马鞍山。始建于唐,原名慧聚寺。辽道宗咸雍年间(1065—1074)沙门法均在此建戒坛说戒,影响很大。明正统时改称万寿寺,至清大修,因该寺以戒坛闻名,故改今名。全寺依山而建,座西向东,保存了契丹“屋门皆东向”(《旧五代史·契丹传》)的特有习尚。现存主要殿宇为后代所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仙殿、九仙殿、明王殿等,原有千佛阁,已毁。戒坛殿在寺内北部,为二层攒尖屋顶建筑,下层方5间,上层方3间,殿内有高3层之白石戒坛,为当年法均说戒处。寺内尚存两座砖塔,南塔为法均衣钵塔,八角五级密檐式,为契丹塔通行形制;北塔为法均灵塔,塔上砖雕突出了契丹的纹饰风格。塔南侧有辽道宗大安七年(1091)王鼎撰文的法均遗行碑,碑称法均死于大康元年(1075)三月,同年五月建灵塔于方丈之右,由是知塔左原为方丈塔。此外,尚存辽金碑幢数通。寺内还存辽金时所植古松,如九龙松、卧龙松、抱塔松等,古今驰名。

猜你喜欢

  • 望楼

    清代台湾高山族一些平埔人村社所构筑的了望哨楼。择隙地编藤架竹木高建而成,每逢禾稻黄茂至收获登场之际,村社派人登楼彻晓轮值守望,以防奸宄。

  • 渤州

    渤海王国置。为上京龙泉府所统3州之一。领县仅知有一,曰贡珍。州治故址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郊南城子(或说在该省宁安县城北)。辽灭渤海后废(一说辽东京道之渤州,系天显三年辽迁其民于辽东地袭用原州名置;或说

  • 差巴

    藏语音译。明时已有此称,意为“负担赋役的人”。藏族农奴制度下构成农牧奴阶级的一个主要等级。人身依附于农奴主,以被农奴主分予少量份地或准予使用草场放牧牲畜,而被束缚于各农奴主的领地上,不准迁徙、逃跑。要

  • 赵春梓

    ?—1813清代甘肃临洮藏族土司。※赵澂子。父以病请休后,署理土司事务。及父卒,于乾隆六十年(1795),正式承袭临洮卫指挥使职,兼理土司事务。嘉庆(1796—1820)中,因病离职返家休养,由子※赵

  • 锡卜臣

    ?—约1683清朝将领。亦作席卜臣。满洲镶黄旗人。瓜尔佳氏。※费英东弟郎格之孙。后金天聪五年(1631),授前锋侍卫。清崇德三年(1638),随睿亲王多尔衮征明,由青山口毁边墙入,与前锋参领素尔德败明

  • 卫征索博该

    见“速把亥”(1840页)。

  • 爱登里啰汨没蜜施合毗伽昭礼可汗

    见“昭礼可汗”(1648页)。

  • 诏龙法

    傣语音译,亦作诏法王,意为“天王”。见于《泐史》,宋代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第一任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叭真于淳熙七年(1180)入主勐泐(今景洪),“诏龙法名菩提衍者,则制发一虎头金印,命为一方之

  • 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户口制中规定的人丁年龄层次之一。一般指年60岁以上者为“老”。汉孝景帝二年(前155)令男子年20始服役;晋武帝平吴后定男子年16以上至60为正丁,年12以下,66以上为“老小不事”

  • 立山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改作勒克山卫,并说清代吉林城(今吉林市)西北400余里有勒克山,周百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