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庞古部
辽、金时女真诸部族之一。又作尼忙古部、泥庞古部等,分布于帅水(今黑龙江省呼兰河支流肯通河)流域。完颜部首领颇刺淑(肃宗)二年(1093),曾遣完颜阿骨打以偏师伐泥庞部帅水抹离海村跋黑、播立开,皆平之。该部人后来皆以部名为姓氏。在女真族推行汉化过程中,泥庞氏改为汉姓鱼。
辽、金时女真诸部族之一。又作尼忙古部、泥庞古部等,分布于帅水(今黑龙江省呼兰河支流肯通河)流域。完颜部首领颇刺淑(肃宗)二年(1093),曾遣完颜阿骨打以偏师伐泥庞部帅水抹离海村跋黑、播立开,皆平之。该部人后来皆以部名为姓氏。在女真族推行汉化过程中,泥庞氏改为汉姓鱼。
珞巴族民间传统运动项目之一。亦作芦白、博博。选用一高大树运回村竖立,将藤条或绳一端拴在高10余米的树顶端,一端固定于地面,呈斜坡线。活动时男女均可参加比赛。男性攀高须在第二次起跳时双手握绳索,仰面朝天
东汉刻石。在新疆拜城县东北喀拉达格山麓岩壁。诵文分为两段,由北向南,北段为作者题款,3行共11字,所占面积约高、宽各13厘米。南段系正文,仅存8行,可辨认者约百余字,所占面积约高43厘米,宽34厘米。
?—1725清朝大臣。满洲镶白旗人。姓温都氏。由笔帖式授内阁中书。康熙三十六年(1697)圣祖玄烨亲征噶尔丹,特简为陕西按察使,历陕西布政使、巡抚。四十二年,奉命会勘河南府至山西,由黄河挽运事宜,以赈
见“哥舒”(1835页)。
民国时期新疆进步文化组织。全称为“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文化促进会”。1935年成立。会长伊斯哈克拜克,(柯尔克孜族),成员多来自哈、柯两族。初成员多为部落和宗教上层,后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活动加强,
1290—1364元代乌思藏著名学者,藏传佛教布鲁派(亦称夏鲁派)创始人。一作布敦,元代文献作卜思端。藏地方之夏卜麦人。幼年在当地出家,从噶举教派上师学法,取得成就,更兼学噶当教派、萨迦教派等显密教法
吐蕃名僧。又名桑西达。据《大拔协》载,为跋赤热之子。早年奉赞普命学习梵语。赤松德赞赞普(755—797年在位)决定剃度僧人出家时,此人是第一位出家的吐蕃僧人,由菩提萨埵任亲教师,为其剃度为僧,取名贝央
1822—约1884清朝大臣。原名锡淳,字厚庵。正蓝旗蒙古人。博尔济吉特氏。咸丰六年(1856)中进士,初任户部郎中,后任江西督粮道,因病请休。光绪四年(1878)十月,以内阁侍读学士、副都统衔,为驻
金代对静宁山神的封号。静宁山旧名旺国崖,即今河北省张北县大马群山。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征辽时曾驻跸于此。大定八年(1168),更名静宁山,建庙。明昌六年(1195)九月甲申,以冕服玉册,册静宁山神为镇安公
见“带孙”(16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