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孩里

孩里

1023—1099

辽朝大臣。又作海邻。字胡辇。回鹘族。先世于太祖时使辽,留居,为辽所用。他于兴宗时入仕,重熙年间历近侍长。道宗清宁九年(1063)七月,皇太叔耶律重元父子叛乱,围道宗于滦河(今内蒙古宁城西南)行宫,他为宿卫官,率先奋力抵御,翌日,与援军会合,平叛。因功加金吾卫上将军,赐“平乱功臣”。累迁殿前都点检。素以宿卫严肃著称。大康元年(1075),加守太子太保。次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年(1077),改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因反对权臣耶律乙辛擅权,遭排挤,出任广利军节度使。继受诬与太子濬谋废立,获宥。大安初,历品达鲁虢部节度使。年77岁患疾,信浮图,自言寿尽,弃医药,卒。

猜你喜欢

  • 不儿罕山

    元代地名。又作不里罕哈里敦、不而罕哈勒敦。“不儿罕”意为“佛”、“神”,“哈里敦”意为“山”。即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支。据《元朝秘史》载,成吉思汗二十二世祖孛儿帖赤那始移居不儿罕山。成吉思汗青年时代,

  • 望海堂

    契丹王朝时期,辽太祖长子耶律倍所置藏书堂名。位置在今辽宁北镇医巫闾山山顶。耶律倍不仅出身显赫,并善文章,喜藏书,工绘画,知音律,精医药,为有辽一代著名的政治人物和文化人物。《辽史》本传称:“倍初市书至

  • 谢龙羽

    唐代夜郎郡公、牂柯领主。牂州(今贵州余庆,瓮安一带)人。据牂柯,拥兵数万。武德三年(620),请内附,唐任命为牂柯刺史并加封夜郎郡公。贞观三年(629),与谢氏各支首领相率晋京朝贡,唐以其地分设数州,

  • 桂楼先生

    即“杨黼”(968页)。

  • 申冲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一作申中簇。属西宁卫。洪武三十年(1397),归附明朝。原居牧归德硖(今青海贵德),后徙塞内孤山滩,古牛心堆西,距卫治(今西宁)西40余里。有城廓庐室,以田畜为业,户300,口600有

  • 胡母思山蕃

    见“忽母思部”(1489页)。

  • 比丘尼

    佛教称谓。梵文音,又作苾��尼、煏尼、 比呼尼。藏语称阿尼、准玛。意为“乞士女”、“除女”。也称“沙门尼”,俗称“尼姑”,“尼”指女子出家后受具足戒者。出现较晚,据说阿难请

  • 六族共和

    民国初年达斡尔族部分上层人物提出的政治主张。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后,孙中山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政治主张。北洋军伐在东北地区推行对少数民族实行掠夺和愚昧的民族压迫政策,致使达斡尔族知识青年,只

  • 乙弗

    ①鲜卑族一支。源出东胡。以部为氏。又称乙弗勿敌国、乙弗国。晋代分布于西海(又称曲海、屈海、青海,即今青海湖)一带,东邻南凉之鲜卑秃发氏,南界吐谷浑。有部众万余落。因居青海,首领称青海王。风俗与吐谷浑相

  • 邦单

    藏语音译,亦作“邦垫”、“班代”。西藏和四川藏族妇女腰间系的围裙状服饰。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藏区。多为彩色横条的丝织或毛织品。西藏农区是以三幅20厘米宽的彩色横条毛织料缝制,牧区是用牦牛绒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