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女真文

女真文

我国历史上女真人的文字。是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和叶鲁以汉字楷书为基础、参照契丹文的创制方法制成的。天辅三年(1119)颁行。之后,金熙宗完颜亶又制一种女真字,天眷元年(1138)颁行,皇统五年(1145)后两种文字并用。为了区别,称前者为“女真大字”,称后者为“女真小字”。但这两种字本身的区别,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金代女真文文献早巳失传。保存到现在的女真文文献,主要是用一种与汉字相似的单个字写成的。但也发现有把两个字并写在一起或是把两个字上下叠写在一起的女真文。这种并写或叠写的女真字类似契丹小字,因此学术界有人认为这就是女真小字。女真字采用汉字笔划,字体为方块形。早期的女真文有直接采用汉字、契丹字字形的,但多数是在汉字、契丹字的字形上加笔、减笔、变形或参考原音、原义的方法制成的。一般认为女真文的文字是表意字,后来为了适应女真语的语言特点,创制了词干字和词缀字,最后发展为拼音文字,也就是金熙宗完颜亶所制的女真小字。金世宗完颜雍以后,废除了并写、叠写,统一使用单写。女真文上下直书,移行从右向左,常以间隔断句或加“V”号表示段落。女真文创制后,主要用于官方文件,12世纪后期才以女真文翻译汉文经书。1234年金朝灭亡以后,女真文仍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中通行。直到15世纪中叶逐渐废弃。流传下来的女真文文献主要有明永乐五年(1407)四夷馆编辑的《女真译语》,其中有“杂字”和“来文”两部分。“杂字”是词汇的辑录,包括女真字、汉义及汉字注音。“来文”以移录当时东北各卫、所女真官吏向明朝进贡的表文。在石刻方面,已发现10处碑碣、摩崖。其中以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的“大金得胜陀颂碑”和明永乐十一年(1413)的“奴儿干永宁寺碑”最为著名。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现不少墨迹资料,其中有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题壁、墨书题字、墨画题字等,以及陕西省西安碑林石台孝经中发现的《女真字文书》残页。这都是女真文的手迹,后者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女真文抄本。清代中叶以后,女真文才为学者注意,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猜你喜欢

  • 洛桑丹白旺秀

    1869—1909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即塔尔寺阿嘉呼图克图五世。光绪三年(1877),在北京雍和宫经金瓶掣签选定为阿嘉四世转世灵童,是为五世。七年(1881),进京。九年(1883),简放副札萨

  • 妹勒都逋

    西夏将领。党项羌族。夏崇宗时(1086—1139)官监军。以骁勇善战著称。夏永安元年(1098)十月,西夏梁后领兵攻宋平夏城(今宁夏固原北),经13日,城未克而还。十二月,与统军嵬名阿埋以畜牧为名,宿

  • 北沃沮

    古沃沮族的一支。因分布于沃沮区域北部(一说在长白山北)而得名。《后汉书》等称其“去南沃沮八百余里”,史界比定分布地区说法不尽一致:一说在今吉林省延吉、珲春、和龙、汪清等县地;一说图们江以北,兴凯湖以南

  • 雷列佛寺

    旧时德昂族佛教中心之一。“雷列”,傣语“铁矿山”之意。位于今云南潞西县遮放坝尾龙川江之西,昔日为德昂族聚居区。佛寺建于何时无从稽考,盛时有和尚4—5百人。清中叶,随着德昂族迁徙而衰落,现已倒塌。佛寺北

  • 多囊木冬

    藏语音译,意“炊烟”、“冒烟”。①旧时西藏农村对※堆穷的另一种称呼。 ②旧时西藏各地领主或※头人视其需要向当地所有能冒炊烟的居民平均摊派的一种差役名。

  • 实大关长官司

    明清四川羌族地区土司名。其先官之保自明时归附授职,清康熙十年(1671)降清后颁给号纸,无印信,住实大关(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曙光乡石大关)。辖71户,并未赋纳粮石。

  • 完颜通铜镜

    契丹小字铜境。1971年出土于吉林省大安县红岗乡永合屯。现藏吉林省博物馆。以边缘阴刻汉字“济州录事完颜通”,故名。正八角形,边长9.5厘米。镜背正中有纽,纽上有系穿,四周留边,上下左右铸缠枝花纹图案。

  • 杰尊·贡噶顿珠

    1419—1486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藏族。上密院创建者。生于后藏江孜的乃宁地方。于纳塘寺出家。随顿珠巴(宗喀巴八弟子之一)修习《释量集注》等经。后于哲蚌寺听杰尊·喜饶森格讲授《秘密根本七法》,博

  • 满速儿

    1485—1543※东察合台汗国第十三代汗。蒙古族。※阿黑麻汗长子。1501—1502年,※阿黑麻汗出兵支援兄※马合木汗抗击月即别昔班尼汗时,受命留守※吐鲁番,监国,赐汗号。1504年,父卒,嗣位。在

  • 必残

    见“蒲昌县”(23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