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都至上都驿站

大都至上都驿站

元代两都间驿路之一。一般人从大都(今北京)赴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多经由这条驿路,实际上是两都间最重要的交通干线。全程约800公里。中统元年(1260),为了在两都间“速取径道”,立望云驿。中统三年整顿“开平(即上都)站路”,将望云驿正式定为驿路,为岭北行省帖里干道的一段,设雕窝、枪杆岭、统墓、北口、南口等站。后枪杆岭、统墓、北口、南口等相继罢去,共设10站,即昌平、榆林、洪赞、雕窝、赤城、独石口、牛群头、察罕脑儿(明安驿)、李陵台、桓州,达于上都。至元二十九年(1292),于雕窝至赤城增设龙门站,共11站。

猜你喜欢

  • 索本堪布

    藏语音译,意“司膳堪布”。旧时专管达赖、班禅等藏传佛教大活佛膳食的僧官职称。秩从四品。后藏扎寺索本可补强佐缺;而孜仲可补索本缺,但均须经班禅与驻藏大臣协商委任。

  • 施浪诏

    唐代西洱河地区小王国名。为六诏之一。施望欠为王,曾与邆赕诏王咩罗皮同伐南诏王蒙归义(皮逻阁),战败,退保牟苴和城(今邓川县城东北青索乡,又名史郎川)。南诏复进兵,部众溃,仅率家族之半,西走永昌(今云南

  • 郑和家谱

    回族族谱名。修于清雍正(1723—1735)年间。记马氏一支——郑和以后15代之谱系。为研究郑和之族属和改姓(由马氏改郑姓)以及本支发展、迁徙的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1936年玉溪县李鸿祥,从该县郑和

  • 载垣

    ?—1861清宗室。满族。爱新觉罗氏。怡格亲王奕勋之子。嘉庆二十四年(1819),袭怡亲王爵。道光年间(1821—1850),在御前大臣行走,受顾命。咸丰年间(1851—1861),历左宗正、宗令、侍

  • 西藏志

    书名。清代西藏地方志书。分上、下两册(另有与之相同之手抄本称《乾隆西藏志》,分上、中、下3册)。成书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主要记述清军两次入藏驱逐侵藏之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康济鼐等4名噶伦简历

  • 八旗官学

    清代学校的一种。清制“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学校教育也按旗制编组,由国家官办。初建于天命年间(1616—1626),清太祖曾旨令巴布海、专退、萨哈连、武巴泰、雅祥额、阔倍、札海、欢岱8位师傅“善教”

  • 番饷

    清代台湾高山族向官府交纳的人丁税。凡内附的高山族(即“熟番”),得载入额编,不论男女,按丁输饷。据连横《台湾通史》载:“旧例壮番每丁征米一石七斗,少年一石三斗,番妇一石”。雍正三年(1725),诏豁免

  • 洵阳郡

    古郡名。西魏置,治所在洵阳县(今陕西旬阳县,北洵河北岸)。隋开皇(581—600)初废。西魏大统年间(535—551),蛮帅杜青和据此地,自称巴州刺史,并以州入附。西魏文帝按其所称授之。元废。明初复置

  • 葛根庙

    内蒙古佛教寺庙。位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洮儿河东岸。清乾隆(1736—1795)初年,札萨克图旗台吉徐特纳克出资建造。原名“莲花图庙”。乾隆十三年(1748),赐名“梵通寺”。经乾隆、嘉庆(1796—

  • 孛端察儿

    传说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始祖。又译孛端叉儿。阿阑豁阿幼子,蒙古国创建者※成吉思汗十世祖。世居斡难河(今鄂嫩河)上源的不儿罕山(今肯特山)地区。传说为其父死后,其母阿阑豁阿感光所生,与兄不忽合答吉、不合秃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