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
元代碑刻。立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碑文两面:一面汉文,一面回鹘文。碑文记载自西夏灭亡至元末130余年间,在元朝任官职的唐兀氏(西夏党项人)家族历经6世共13人的官职、世系及其活动。该碑于明代被剖作两方石柱嵌入酒泉城东门洞壁墙体内,1962年拆出。今存碑无碑额,碑文残缺,可辩认者碑阳汉文24行,碑阴回鹘文32行。今藏酒泉市文化馆。
元代碑刻。立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碑文两面:一面汉文,一面回鹘文。碑文记载自西夏灭亡至元末130余年间,在元朝任官职的唐兀氏(西夏党项人)家族历经6世共13人的官职、世系及其活动。该碑于明代被剖作两方石柱嵌入酒泉城东门洞壁墙体内,1962年拆出。今存碑无碑额,碑文残缺,可辩认者碑阳汉文24行,碑阴回鹘文32行。今藏酒泉市文化馆。
位于今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约10公里乌拉泊水库旁,南倚天山,东扼通吐鲁番和南疆要道天山白杨沟。略呈方形,周长约2000米,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450米。城墙为夯土建筑。四个城角尚存方形角楼遗址,城
肃北色尔腾地区蒙古族人总称。雍正九年(1731),阿喇布珠尔遗裔自色尔腾地区迁走后,牧地荒芜,无人驻牧。乾隆三十一年(1766),青海北左翼右旗札萨克固山贝子罗卜藏色布腾,因受郭罗充克克地区藏族牧民劫
见“贵州宣慰司”(1655页)。
见“爨震”(2589页)。
元代村社建立之学校名。世祖至元七年(1270),依农村立社法令,每社设立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于农隙时令子弟入学受教。先读《孝经》、《小学》,次习《大学》、《论语》、《孟子》等1经史。社学可自
见“忽图刺”(1488页)。
见“哈儿蛮卫”(1638页)。
渤海第三世王大钦茂第四女墓碑名。1980年10月出土于吉林省和龙县龙头山贞孝公主墓甬道内。碑作圭形,高1.05米,宽0.58米,厚0.26米,完好无缺。现藏吉林省延边博物馆,《渤海史稿》、《黑龙江古代
书名。广西风物杂记。1卷。清沈日霖(江苏吴江人,汉族)撰。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作者为学使督学广西时所作。内容涉及广西气候、物产、矿产、山川、岩洞、僻姓、迷信、寨老、乡约、语言、俗字、壮锦、壮布等
清代前藏地方官员。藏族,光绪十四年(1888),充当东科尔。十六年(1890)补放七品管糌粑第巴。二十年(1894),升补六品噶厦卓尼尔。二十四年(1898),升五品协尔帮。二十八年(1902),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