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基诺族

基诺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基诺,旧他称“攸乐,清文献称之“三撮毛”。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洛克(基诺山)。18021人(1990年)。其族源,一说从基诺山北部附近地区迁来;一说源于由北南迁的古氐羌人。其地元属彻里军民总管府,明隶车里宣慰司,清初设攸乐同知,建攸乐城,不久裁撤。清中叶以后为思茅厅攸乐土目管辖,由车里宣慰使刀绍文委任叭竜横为土目,从此受傣族封建领主统治。民国时期因不堪国民党的残酷压迫和剥削,1941—1943年曾举行争取民族生存的基诺起义。新中国成立前,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以刀耕火种农业为主,兼营狩猎和采集,善种茶,手工业尚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但父系家族公社曾长期保留,家族成员集体居住在一幢干栏式大房子内。信奉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行独木棺土葬。传统节日有※特毛且、※洛毛竜等。解放后,农业、种茶和苡仁以及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都有了迅速发展,已开垦了大量水田。参见“基诺”(2027页)、“三撮毛”(50页)。

猜你喜欢

  • 温札德

    蒙古地区佛教寺庙中掌管诵经的僧人。专门负责领全寺僧众诵经,亦称“经头”。凡任此职者,须对经典有较深研究,博览经文,记诵娴熟,学识、能力确为大小僧人所信服。诵经时,声调高下疾徐,倡韵起落转变,何句须鸣指

  • 哈老徒行宫

    成吉思汗行宫之一。名又作哈连徒、虎图泽、哈澧氻海子。设于萨里川(今克鲁伦河上游西)。成吉思汗奥鲁(后方老小营)设此。《元史》谓成吉思汗卒于此。清代该地称噶老台泊、哈老台泊。

  • 化隆

    县名。位于青海省东部。治所在巴燕镇。地处黄河流域,为青海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古属西羌,南北朝时设郡县。唐于其地置廓州。安史之乱后,地入吐蕃,历为唐、蕃交战之地。宋时唃厮啰于此建立政权。元初为吐蕃等处宣

  • 一九○四年英军侵藏战争

    1903年,英印政府派遣荣赫鹏上校以谈判通商为名,率军直抵西藏岗巴宗。由于该地设防,又调集庞大兵力突然从亚东、帕里入侵。1904年,在曲米新古设和谈骗局屠杀藏军,并在江孜经激战进入拉萨。英军沿途烧杀劫

  • 明王

    辽封爵。天禄(947—951)初,耶律安端受封。安端,太祖弟,字猥隐。神册三年(918),为惕隐,天显四年(929),为北院夷离堇。曾征渤海,平叛。太宗即位,有定策功。后与兄剌葛谋乱,妻粘睦姑告变,太

  • 大明塔

    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座落在辽中京城内(今内蒙古宁城)。建于辽兴宗重熙四年(1035),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高60余米,是现存契丹塔中最大的一座。塔基为须弥座,上刻浮雕仰莲。第一层塔身高长,转

  • 包景山

    见“旺钦巴勒”(1401页)。

  • 罗武

    部分彝族的自称。他称土里、花腰。原为乌蛮族系古老的一支,称罗婺、罗午、老兀、鲁兀、老吾等。其居地亦称罗武。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石屏、云龙、武定、双柏、易门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

  • 行殿

    指契丹皇帝四季游动时处理公务和居住的牙帐。《辽史·营卫志》记其形制:“木柱竹榱,以毡为盖,彩绘韬柱,锦为壁衣,加绯绣额。又以黄布绣龙为地障,窗、槅皆以毡为之,傅以黄油绢。基高尺余,两厢廊庑亦以毡盖,无

  • 忽都合

    蒙古斡亦剌部首领。又译忽都花、库都喀,或称忽都合别乞。善巫术,称别乞(族长、长老之意,部落首领、萨蛮巫师首领称号)。率部游牧于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游)。南宋嘉泰元年(1201),与哈答斤、散只兀等1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