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圈地

圈地

清初满族统治者为安排八旗官兵而采取的一项措施。清政府对北京周围500里内广大汉族官民的田地,先后经过3次大规模的圈占:第一次是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令户部圈占近京州县无主荒地及明朝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的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兵丁人等”。第二次是顺治四年(1647)正月,下令将近州县“无论有主无主土地”,悉行圈占,拨换原圈的薄地。第三次是康熙五年(1666),下令圈占近京州县民田,拨换原先分给各旗的“沙压、水淹不堪耕种之地”。此外,小范围的圈地也不时进行。同时,各地驻防八旗亦相继圈占田地。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月,由于广大汉族人民的反对,满族统治者才下令“嗣后永不许圈”。据史籍记载,清初共圈占田地16万余顷,其中皇庄13000余顷,王庄13000余顷,八旗官员庄田和兵丁份地14万余顷。

猜你喜欢

  • 金干干

    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民起义首领之一。参见“柳天成”(1575页)。

  • 三都大官

    北魏前期专理鲜卑族人刑政之最高主官。简称为“三都”,为外都坐大官、内都坐大官、中都坐大官的总称。每一种约有2人。“都坐”,即意为“朝堂”,“都坐大官”犹如“朝堂上的大官”或“坐朝堂的大官”,带有汉晋尚

  • 大蒙国

    唐代南诏国前期国号。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白子国主张乐进求逊位给乌蛮首领独逻(细奴逻)。独逻蒙姓,居蒙舍川(在今云南巍山彝族自治县境),因建国号曰大蒙,首府在垅圩图山(今云南巍山城北35里)。

  • 涓奴部

    见“消奴部”(1933页)。

  • 嵹台山

    见“西倾山”(698页)。

  • 临清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寺院。俗名北寺。在山东临清市西、卫河东岸先锋桥畔。始建于明初。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历经明清屡加修缮。今存大门、西南讲堂、北讲堂、望月楼、大殿(礼拜堂)、穿厅楼、沐浴室、后门等建筑

  • 漏卧

    古国名。又称漏卧侯国。秦至西汉时为夜郎国小邑之一。一度置县。其地约当今云南罗平、贵州兴义、安龙一带。西汉成帝河平(前28一前25年)中,漏卧侯俞与夜郎王兴、钩町王禹相互攻击。汉遣使谕和,不听。及牂柯太

  • 宾州府

    地名。位于今黑龙江省南部。清宣统元年(1909)置,治所即今黑龙江省宾县。辖域东西430里,南北260里。东界方正县,西接阿城县,南连五常府,北邻黑龙江巴彦州。隋为安车骨靺鞨地。唐属渤海鄚颉府高州。辽

  • 捷连乌特

    见“特楞古特”(1874页)。

  • 十家牌法

    政治制度名。明朝在赣南畲族地区实行的统治措施之一。又称“十家连坐”。明正德年间(1506—1521) ,赣南畲、汉人民曾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清王朝派王守仁进行军事镇压的同时,又在城乡普遍推行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