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嗢末

嗢末

吐蕃部落名。又作浑末。系由唐时随吐蕃贵族出征河陇地区的奴隶组成。《资治通鉴》载:“嗢末者,吐蕃之奴号也。吐蕃每发兵,其富室多以奴从,往往一家至十数人,由是吐蕃之众多。及论恐热作乱,奴多无主,遂相纠合为部落。”《新唐书·吐蕃传》载:“浑末,亦曰嗢末,吐蕃奴部也”。其散居于甘、肃、瓜、沙、河、渭、岷、叠、宕之间。这些随军奴从,即是吐蕃军队士兵的主要成份。平时散处耕牧,战时随军作战。据安多语读音,“嗢末”似即藏文“bod dmag”(意为“吐蕃军”)的对音。此说从内容与语音来看,均较接近于“嗢末”的缘委。一说“嗢末”系“od bar”(约巴,部落名)的对音。此称于《德乌佛教史》中有载。该部以藏族为主,亦融有汉人,敦煌文书《张义潮进表》载:“嗢末百姓本是河西陇右陷没子系,国家却弃掷不收,变成部落”。此处还有吐谷浑、回鹘、党项、羊同等族部加入。后人多势众,形成强有力的集团。咸通三年(862),曾遣使冋唐进贡。十年(869),因不堪征战之苦,举行起义,部分南归吐蕃,部分留居甘青藏区。五代时仍有该部活动的记载。

猜你喜欢

  • 克臭台吉

    明代蒙古右翼多罗土蛮部领主。孛儿只斤氏。※达延汗第四子※阿尔苏博罗特孙,五乎囊台吉子。初驻牧于山西偏关外,后该地被俺答汗占据,遂与宾兔等西牧甘州(今甘肃张掖地区)塞外。隆庆五年(1571),明蒙达成封

  • 粟末部

    靺鞨(勿吉)著名7部之一。因依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而居得名。唐初又称粟末靺鞨,下分若干部,已知者有厥稽等8部。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后,《隋书》称其“与高丽相接”,约在今吉林省吉林市附近的松花江上

  • 十三工

    清乾隆(1736—1795)后对撒拉族聚居地区“内八工”和“外五工”的合称。※“工”,突厥语音译,指村镇、城堡等基层行政单位,相当于乡,管辖数村。前者指位于黄河南岸今循化县城以西的街子工、查加工、苏只

  • 哈瞻卫

    见“哈察卫”(1638页)。

  • 察木多

    地名。即今昌都。位于澜沧江上游,昂曲、杂曲两河会合处,为往来康藏间必经之路。东北与德格界,东接乍丫,西至丹达山与拉里界,南连察隅。水草肥美,气候温和。古为康或喀木区,唐为吐蕃所据,元朝置朵甘思宣慰司都

  • 福申

    清朝大臣、学者。满洲正蓝旗人。字保之,号禹门。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二十五年(1820),任大理寺卿。道光五年(1825),升江西学政。七年,累官内阁学士。逾年革,杭州驻防。著述甚多,有《续同书

  • 玛尼

    ?—1648清初将领。蒙古族。扎噜特部人。※达延汗巴图蒙克六世孙,贝勒※色本弟。天聪二年(1628),随兄归附后金。随后金军攻明,围都城北京,力战败明军,以功赐号青巴图鲁。八年(1634),与色本朝觐

  • 陀满

    即“駞满”(1554页)。

  • 敦罗卜旺布

    见“敦罗布旺布”(2270页)。

  • 走坡

    仫佬族男女青年传统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主要流行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仫佬族聚居区。于圩日等集体集会时举行,以八月十五“后生节”和春节期间的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是时男女青年盛装结队到山青水秀、风景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