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沁河
蒙古语意为“了望者”。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小黑河支流,发源于武川县北黄花窝铺村西南,经呼和浩特郊区,入小黑河,全长58公里。明清时为蒙古土默特部游牧之地。
蒙古语意为“了望者”。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小黑河支流,发源于武川县北黄花窝铺村西南,经呼和浩特郊区,入小黑河,全长58公里。明清时为蒙古土默特部游牧之地。
西域古地名。见《新唐书·地理志》。安西都护府下王庭州都督府,以久越得犍国步师城置。《大唐西域记》作鞠和衍那。《册府元龟》和《唐会要》作久越得健,《酉阳杂俎》作俱德建。即今阿姆河北、卡菲尔尼甘河下游西岸
野史书名。辽※王鼎撰。1卷。书成于大安五年(1089)三月。鼎仕辽,官至观书殿学士。因怨辽道宗“不知己”,坐罪,于大安(1085—1094)初被流放镇州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根省哈达桑之东的青托罗盖古城
?—1907清朝宗室,大臣。满洲正蓝旗人。同治元年(1862)进士。历官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会典馆正总载,体仁阁、东阁、文渊阁大学士。光绪十六年(1890)德宗谒东陵,受命留京办事。十七年,查办河
见“木鹿城”(257页)。
①秦汉时对甘、青等地诸羌部落的统称。因居于中原王朝西部而得名。《后汉书》列《西羌传》记述其历史渊源和现状,更扩大了这一名称的影响。其本为“姜姓之别”。至※无弋爰剑亡入河、湟间,教之田畜,生产迅速发展,
见“罗布桑巴尔丹”(1423页)。
朝鲜族民间传统岁时习俗。流行于延边等地区。朝鲜李朝洪锡漠《东国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或十五日,果树歧枝阁石子,或于五月以斧砍枣树数下,此俗谓之嫁树。俗信如此则果繁结实多。
碑名。原碑在云南丽江(今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城西的石鼓。清嘉庆八年(1803)九月,云贵总督觉罗琅玕立。碑高122厘米,宽60厘米,碑额四字,篆文;碑文12行,右行,正书。内容记述云南省丽江府维西厅(今
伊斯兰教著名古寺之一。初名“礼拜寺”。位于北京市东四。明正统十二年(1447),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陈友修建。景泰元年(1450)赐名“清真寺”。大殿拱形门楣上刻有《古兰经》经文,系库法字体。寺内有明朝
清朝将领。满洲正蓝旗人。贝勒穆尔哈齐之孙,辅国公喇世塔之子。顺治十五年(1658),封三等辅国将军。康熙二十九年(1690),随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福全,征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参赞军务。七月,破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