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哈尼文

哈尼文

我国哈尼族使用的拼音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尼族没有与自己的语言相适应的文字。50年代初,国家组织人力对哈尼语进行了调查研究,于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经国家民委批准后,于1958年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试行至今。哈尼文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绿春县大寨哈尼话为标准音,共有26个字母,与国际惯用的拉丁字母排列顺序相同,字母名称与汉语拼音方案相一致。哈尼文有26个辅音字母,9个元音字母,3个声调字母。清塞音、塞擦音声母送气与不送气用相同的字母表示,凡与紧元音相拼的读不送气,与松元音相拼的读送气;用重叠字母表示浊擦音:f用来拼写汉语借词;辅音b、p、m与i起首的韵母相拼时,读腭化音;元音u和uv、i和iv自成音节时在前面分别加w和y。用v表示紧元音,有9个双字母和5个三字母表示一个音位。哈尼文试行以来受到哈尼族人民的热烈欢迎。曾先后举行了多次专业培训班,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对哈尼文的推行十分重视,编写和出版课本、对照词汇和通俗读物,大力开展推行哈尼文的教学工作,与此同时哈尼文在哈尼语广播、影视译配、文艺演出、民间文学的整理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哈尼文在提高哈尼族文化素质,促进哈尼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方面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 镇守太监

    见“钦差镇守辽东太监”(1671页)。

  • 怀州

    辽地名。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岗岗庙村。为乌苏伊肯河谷与床金河谷交汇处,北望赛汗山,东南可直达上京(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部),西北沿敖尔盖河谷上溯庆州(今巴林右旗白塔子),是联系北部草原的重要通道。唐时置

  • 花蓝瑶

    部分瑶族称谓。自称“穹咧”,意为“居在山上的人”。过去男女习惯穿蓝色服装,妇女衣服都绣着斑斓花纹,故称。主要散居于广西大瑶山中部和西南部一角。相传其先民从贵州古州(今榕江县)一带迁来。语言属汉藏语系苗

  • 元代赵王城遗址

    在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东北约30公里处。当地称阿伦斯木古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60米,东西宽约1200米。由于汪古部赵王治所,盛行景教,故有景教寺院遗迹及景教十字架形遗物和石刻、石棺以及

  • 提辖司

    契丹※宫卫制(即斡鲁朵制)下,属于宫卫下的一种机构名称。为诸宫(府)下的军事机构。《辽史·国语解》称:“提辖司,诸宫典兵官。”掌诸宫卫军事事务,传递命令,征调兵马。该机构设于各重要地点。《营卫志》记:

  • 博灵阿

    ?—1773清朝大臣。蒙古正白旗人。图伯特氏。御前大臣旺扎尔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授三军侍卫。三十六年(1771),擢御前头等侍卫,署镶黄旗蒙古副都统,授正蓝旗蒙古副都统。三十七年二月,随军征

  • 重喜

    元朝将领。蒙古散只兀氏。万户脱察刺子。初随军攻宋,宪宗九年(1259),随父攻宋,破十字寨,战洋隘口,勇夺战船,受忽必烈嘉奖。中统初,袭父职。三年(1262),从征李璮。次年,镇守莒州。至元二年(12

  • 答兰版朱思

    元代地名。又译答阑巴勒主惕。意“七十沼泽”,地在克鲁伦河上游臣赫尔河附近。宋淳熙十六年(1189)铁木真(成吉思汗)即蒙古部汗位后,与札只剌等部间发生的※十三翼之战即在此。

  • 新唐书

    纪传体断代史书。北宋欧阳修(1007—1072)、宋祁(998—1061)等撰。225卷,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修字永叙,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天圣进

  • 完颜宗干

    ?—1141金宗室、开国功臣。本名斡本。女真族。完颜氏。太祖※阿骨打庶长子、海陵王父。随父伐辽,率兵先往填堑,使军得渡,攻取黄龙府(治今吉林农安县)。劝阿骨打勿兴兵攻春州,以休养士卒。旋与完颜宗雄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