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咱雅班第达

咱雅班第达

1599—1662

卫拉特蒙古喇嘛教首领、语言文字学家。博尔济吉特氏。原名乌和特隆归达赖,法名纳木喀嘉木措,别称车臣鄂木布、车臣绰尔济、拉让巴呼图克图等。明末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诺颜控奎扎雅齐之孙,巴巴汗第五子。17世纪初,西藏藏传佛教格鲁派(黄帽派喇嘛教)传入卫拉特,卫拉特四部首领议定各献一子出家当喇嘛。“丘尔干”(联盟)首领拜巴噶斯时无子,遂育为己子,献出当喇嘛。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受戒于栋科尔呼图克图嘉木扬却吉。次年赴西藏修习佛法。初在第巴处当随员,后入佛学院学习经教。因资质聪颖,勤奋好学,经10年时间,便成为博通典籍、“出类拔萃”的僧人,被大昭寺授为“格西”,并深得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赏识。崇祯八年(1635),作为“十格隆”之一,陪随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受比丘戒,取得“吉本”和“阿巴”两个法位。清崇德三年(1638),应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邀清,代表五世达赖返卫拉特布教。五年(1640),参加蒙古44部封建主会盟,参与制定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会后,应札萨克图汗为首的喀尔喀封建主邀请,前往讲经布教。六年,先后于札萨克图汗部、土谢图汗部和车臣汗部讲经,规劝众人敬重宗喀巴教,为札萨克图汗译出《祖师问道语录》。深受封建主们崇敬,被尊称“拉让巴咱雅班第达”。七年,重返卫拉特,继续推广喇嘛教,并在各部封建主中积极斡旋,以消除彼此纷争。足迹遍及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辉特及伏尔加河的土尔扈特等部,号召卫拉特人崇信佛法,同“萨满教”进行斗争。为弘扬法教,亲自为各部封建贵族诵经、授戒和主持殡葬仪式。同时,还从事创制文字和翻译佛教经典。顺治元年(1644),翻译了藏族文献《玛尼全集》(又名《玛尼噶奔》、《十万宝颂》)。五年(1648),在回鹘体蒙文的基础上创制托忒文字,使书面语言和卫拉特方言很好地联结起来,使其较好地表达卫拉特人的方言。自七年(1650)起,又与弟子把藏文佛经《大涅槃经》、《无量寿智经》、《金刚经》、《金光明经》等译成托忒文。所译藏文著作,达170余种,多数为宗教典籍,也有不少关于藏族人民的伦理、历史、文学、医学等的记载,如《明鉴》、《贤劫经》、《居悉》(又称《四部医典》)等。尤其是《居悉》,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医学理论,又有生理解剖、诊断、防治疾病的方法,对蒙古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致力于调解卫拉特各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出面调停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与和硕特部台吉昆都伦乌巴什之间的战争。顺治十七年(1660),又出面调停和硕特部鄂齐尔图与弟阿巴赖之间的战争,使延续数年的战事得到相对稳定。康熙元年(1662)夏初,前往西藏,中途得病,至青海哈其尔图商地方圆寂。

猜你喜欢

  • 刘瓒

    清文史家。山东益都(今青州市)人。回族。乾隆三十九年(1774)举人。著有《毛诗古韵》3卷,《律服考古录》2卷,《齐乘考证》6卷。

  • 大仁秀

    ?—830渤海国第十世王。简王※大明忠从父,高王※大祚荣弟野勃四世孙。唐元和十三年(818)明忠死,权知国务,是年受唐封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改年号建兴。十五年,唐加授金紫光

  • 特勤

    突厥、回鹘等汗国官名。突厥语音译,又译狄银、惕隐、的斤。唐代史籍多误为“特勒”。此号亦非始于突厥,5世纪下半期哒业已使用之。称“敕懃”,即“特勤”。在突厥,其职专统部落,下领兵马,地位

  • 全蒙盟旗沿革志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包维翰著。民国二十三年(1934)成书。铅印,1册。全书分18部分;一卓索图盟7旗;二哲里木盟10旗;三昭乌达盟13旗;四锡林郭勒盟10旗;五乌兰察布盟6旗;六伊克昭盟7旗;七

  • 蒙古官学

    清代专门培养蒙古八旗子弟的学校。内务府下属机构。乾隆十二年(1747),在咸安宫官学内设立。设管理事务大臣1人,总裁3人、蒙古教习、额外蒙古教习3人,收蒙古八旗官学生24名,主要学习蒙古经书及文字翻译

  • 帐幕

    见“穹庐”(1535页)。

  • 代来城

    地名。又称悦跋城。故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及达拉特旗界内。十六国时期,铁弗匈奴刘卫辰被前秦苻坚封为西单于后,驻屯于此,督摄河西诸族。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刘卫辰为北魏所破,失城出走,后为部下所杀

  • 工商通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工商部周刊。1949年约8月在乌兰浩特创刊。铅印,16开,每期4页。以反映当时工商工作为重点,内容有经验介绍、各地工商工作、报导和有关法令条例等。属于内部刊物。由乌云达赉编辑。不久

  • 召戛

    傣语音译。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最高封建政权中的市场主管官。负责管理市场及征收街税。地位次于“四大怀朗”(官名),为“八大卡贞”(官名)之一,在代表等级地位的※“田官等级”中,属“二十田级”,领有俸禄谷

  • 祅教

    古代波斯宗教。又称火祅教、拜火教、琐罗阿斯德教、玛兹达教。公元前6世纪左右波斯人琐罗阿斯德创立。后流行于波斯各地,公元226年被波斯萨珊王朝定为国教。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