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吐蕃敦煌石窟

吐蕃敦煌石窟

指公元781—848年间吐蕃占领敦煌时代的石窟。据统计有洞窟46个,多为9世纪所凿。石窟外形大多为覆斗窟形,帐形龛,长方形窟门。在壁画中突出吐蕃赞普及其臣工、侍从等人物,如158窟的诸国王子※《举哀图》、159窟的※《吐蕃赞普听法图》,即是此种代表作。壁画中的佛像,如159窟的中两身菩萨像,面相造型亦显有西藏佛教造像风格。壁画中还画有长身甲及携有劲弓利刃的吐蕃军队。石窟中还立有《大蕃故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修功德记》,《河西都僧统洪告身碑》等碑记,提供了吐蕃占领河陇时期的历史资料,其中阴处士曾任沙州道门亲表部落大使,洪曾任河西都僧统,而且被吐蕃赞普迎请入蕃,成为赞普的“国师”。同时窟内还留有许多藏文题记,藏文各种写体的六字真言;还有佛经名、壁画绘者题名等,为探讨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等提供了线索。有的题记还为确定石窟壁画年代提供可靠依据。敦煌365窟之定为成于832—834年,即因藏文题记内有可黎可足赞普及水鼠年起至水虎年建成的文字记载。吐蕃时期的石窟多而精美,并具民族特色,是吐蕃赞普信奉和大力提倡佛教的结果,闻名于当世的《敦煌录》即已记载吐蕃石窟之状;“有天王堂及神祠,壁画吐蕃赞普、部从。”

猜你喜欢

  • 驻防八旗

    清代驻防各省八旗官兵之称。兵员,由※京旗各佐领内平均抽调而组成。分兵镇守都城以外各重要城市或军事要点。关外时期始行之。入关后,草创驻防,多以固山达为长官率兵出戍。以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合驻于一城者原寡

  • 大嬖只

    明代蒙古女头领。朵颜卫都督※花当重孙女,伯彦帖忽思女。初嫁俺答汗子辛爱黄台吉,被遗弃后,自领属民驻古北口塞外,与猛可真同为万历(1573—1619)前期称雄于蓟州塞外的蒙古族女杰。万历十年(1582)

  • 田五起义

    清代甘肃回民反清起义。又称石峰堡起义,或称田五、张文庆起义。田五,又名田富,“新教”(即哲赫林耶)教派创始人马明心弟子。为替师马明心报仇,反抗清廷对※苏四十三起义的残酷镇压,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

  • 水歌

    水族民歌。有大歌、小歌之分。大歌又称酒歌,一般在大的宴席上唱诵,可以边唱边说,讲述一个故事中的人物、山川、植物,类似注解。可独唱或对唱。由二首、四首、六首偶数组成。一般以唱为主,说白仅在开头说一次,并

  • 盟长

    清代盟旗制度所定,对旗札萨克实行监督和掌管盟务的人。按制,盟为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由理藩院请旨简放盟内各旗中的札萨克一人兼摄盟长,或按同部诸旗建盟,以部首领为盟长。一般每三年会盟一次,由盟长召集

  • 巴颜

    亦作拜颜、巴彦、巴延。满语音译,意为“富裕”、“富翁”。与蒙语“伯颜”同义。可视为一种美称或称号,系于人名之后,表示敬重。享有此称者多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清太祖努尔哈赤勋臣额亦都的祖父,被尊为阿凌阿拜颜

  • 乌鲁木齐政略

    书名。作者失名。不分卷。全书约两万余字。其有关巴里坤、奇台、昌吉、玛纳斯等地的建置沿革、官制、营制、疆界、屯田、厂房、军台、墩塘、驿站之记载颇详。记事止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有抄本传世。

  • 欠欠州

    见“谦谦州”(2302页)。

  • 信苴隆

    即“段隆”(1694页)。

  • 革兰台

    ?—1548明代蒙古朵颜卫首领。成吉思汗部将※者勒篾(折里麦、济拉玛)后裔,朵颜卫都督※花当长孙。嘉靖九年(1530),祖花当卒,父革列孛罗早死,叔把儿孙谋夺嫡袭职未遂,亦死,于翌年袭祖职都督。时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