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卑南语

卑南语

我国台湾高山族卑南人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语支。使用人口约有6千余,居住在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的海岸区域,包括台东市南王里,台东县卑南乡下槟榔、上槟榔、初鹿、美农等村;台东镇知本、建和、利嘉、太平等村和宝桑里。分南王方言和其他方言。南王方言使用于台东市南王里;其他方言可以分为下槟榔、上槟榔、初鹿、知本、建和、利嘉、太平、美农、宝桑等次方言,下槟榔、上槟榔、初鹿、美农等次方言使用于台东县卑南乡,知本、建和、利嘉、太平、宝桑等次方言使用于台东县台东镇。卑南语有辅音18个、元音4个。多音节词重音的位置一般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卑南语属粘着型,词干加前缀、中缀和后缀或词干的重叠为主要的构词和构形方式。词类有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动词、副词、连词、助词、介词、叹词10类。名词有一般名词和人名专有名词,前加不同的格助词表示主格、属格、宾格形式。人称代词有数、格形式。形容词有ma—型和无ma—型两类。动词有主动态、被动态、使动态;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一般体、进行体;陈述式、命令式等形式。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基本语序为谓语动词往往在句首,主语在后,宾语可以在主语之前或后,因各有不同的格助词表示。限定、修饰成分一般在被限定、修饰成分之前。

猜你喜欢

  • 图苏胡城

    蒙古国大汗行宫。又译图苏湖、秃思忽。位于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南30里。太宗十年(1238),筑城,建迎驾殿。据《史集》,大汗在赴和林途中,于该处停留,接受贡献和行乐,后赴和林万安宫。

  • 平缅路军民总管府

    元代傣族土司。元中统(1260—1264)初内附,至元十三年(1276)置。治所在今云南陇川县附近。隶金齿宣抚司,为金齿六路之一。《元史·地理志》:“其地曰骠睒,曰罗必思庄,曰小沙摩弄,曰骠睒头”。即

  • 缅濮

    参见“闽濮”(1727页)。

  • 固噜扎布

    ①(?—1691)清朝蒙古王公。喀尔喀车臣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丹津子。初号额尔德尼台吉。驻牧克鲁伦河南鄂罗赖。康熙二十七年(1688),随母达吉纳哈屯归清,附牧于乌珠穆沁界地哈尔吉勒岱喀喇瀚海。三十

  • 恰尔奇刻

    即“克牙气克”(987页)。

  • 潭中

    古百越地名。汉置县,三国至南朝齐因之。治所在今广西柳江县。汉属郁林郡,晋、南朝宋齐属桂林郡。今为壮族聚居区。

  • 北部敕勒

    敕勒之一部分。4世纪末5世纪前期,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屡征漠北,将敕勒(高车)迁入今内蒙古及山西、河北北部。居住在六镇(武川、怀朔、沃野、柔玄、怀荒、抚冥或谓御夷)稍北、漠南一带的敕勒部落,称北部敕勒。

  • 诺遏钵

    即“诺曷钵”(1954页)。

  • 蚕桑局

    清代新疆管理蚕桑业之机构。左宗棠收复南疆后,以南疆气候温和,各地皆植桑树,农民亦乐于发展蚕业,遂招募浙江士民熟习蚕务者带蚕秧、蚕种及蚕具至新疆,教授当地人民栽桑、育蚕、缫丝,并先后在哈密、吐鲁番、库车

  • 元代集宁路故城遗址

    在今内蒙古集宁市东南25公里的土城子村。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市。分内外两重城,内城在外城之东北角内,是官署所在地。外城是工商交易场所。城内有南北两条主干大街,与小巷交错分布。1922年发现元皇庆元年(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