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哲里只
“哲里只”,契丹语。是为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名称。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诸宫卫与其它部族下置石烈。北哲里只为※品部下之一石烈。“哲里”可单独构词,作人名,《辽史·营卫志》:“东遥里十帐部主哲里。”“只”,又译作“直”,疑为词缀。
“哲里只”,契丹语。是为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名称。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诸宫卫与其它部族下置石烈。北哲里只为※品部下之一石烈。“哲里”可单独构词,作人名,《辽史·营卫志》:“东遥里十帐部主哲里。”“只”,又译作“直”,疑为词缀。
珞巴族※民荣等部落未婚男青少年集体住宿的长屋。一般设在村寨中央,由同氏族人兴建。内分设多处火塘,每个火塘为一单位,由一有经验的青年负责管理事务。孤独老人、中年单身汉和来客均可在此寄宿,亦系村寨会议等活
契丹族风俗。妇女于立春之日作春书,以青缯为帜,刻龙、象、或蟾蜍以衔之,帜上书“宜春”。
?—1684绰号羊胡子。清康熙朝黎族起义首领。海南岛琼山县人。黎族。康熙十六年(1677),曾与琼山县黎族首领那义、那嘎等聚众反抗官府。翌年失败后,带领部分群众转入深山,积蓄力量,伺机再起。二十年(1
古代夏族及后来的汉族对东方诸民族的泛称。“夷”原是夏商周时期对周边各族的泛称,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夷蛮戎狄配四方,因有是称。《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南方曰
即“驩头”(2596页)。
?—1393北元大臣。又名不颜朵儿只。蒙古族。元末任知枢密院事、平章,封国公。明洪武三年(1370),元惠宗(顺帝)卒,继事北元大汗爱猷识理达腊,官太尉。七年(1374),遣使至大同,表示欲降明,太祖
见“峒蛮”(1646页)。
绕青海湖而居的藏族之俗称。即千布录、刚咱(察)、汪什代克、都受、完受、曲加洋冲、公洼他尔代、拉安八族。古之西羌,唐以后统于吐蕃。明代蒙古族据青海,失其地,多远徙,留者为蒙古所役属。清雍正二年(1724
云南壮族对相邻的普米族的称呼。参见“普米族”(2291页)。
元代以窝阔台汗孙海都为首的西北蒙古宗王反抗元廷的军事斗争。蒙哥汗即位后,窝阔台系宗王失势,海都被谪封于海押立(今伊犁西),自以太宗嫡孙不得立,怀怨,曾阴附阿里不哥发难。至元元年(1264),阿里不哥被